关于黑龙江省城镇化道路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7 04:13:16

关于黑龙江省城镇化道路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要: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黑龙江省城镇化率虽然高于全国城镇化率,但在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虚高”,小城镇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就黑龙江省城镇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试图为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找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我国高度重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实施城镇化建设工程和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大中小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化管理,推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小城镇快速发展

2012年黑龙江省城镇化试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完成村镇建设投资450亿元,撤并自然屯800个,近38万农民转移到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小城镇和城市居住。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完成投资46.57亿元,开复工项目155个,一大批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百镇试点镇完成投资176亿元,开复工项目1208个。绥阳、通北、横道河子等重点镇和20个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鹤岗新华镇、宁安渤海镇、虎林虎头镇被纳入国家绿色低碳小城镇备选名单。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建设开局良好,完成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项目47个。全省城镇化建设实现了由典型引领向整乡(镇)、整区域、整系统推进方向发展。截至2012年年末,黑龙江省城镇化率提升到5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二)城镇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黑龙江省城镇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初步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2012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0元,比上年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984元,增长 7.7%。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13.0万人,比上年增长3.3%。参加失业保险476.2万人,增长0.4%。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1580.3万人,增长0.1%,其中,职工867.8万人,下降1.5%;离退休人员309.6万人,增长5.4%。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152.5万人,下降2.0%。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0.1万张,收养人员8.4万人。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182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08个,社区服务站1320个,其他服务设施354个。

二、黑龙江省城镇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城镇化道路进程尽管进展顺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化率数值较高,但是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在全省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占7个。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源源不断的资源开采并被大量调往省外造成了资源型城市的一时繁荣,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型城市市政建设不足以及替代产业不能及时跟进,出现了经济滑坡、职工下岗、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力。另外,黑龙江省森工和农垦人口占比较大,也造成了城镇化率的虚高。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城镇间缺乏分工协作,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城镇服务业发展落后,吸收就业能力较差。城镇的承载力弱,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待解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了城镇化的发展,严重影响城镇化的质量,农民工在劳动管理、工资待遇、工作生活条件、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还不能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待遇。

三、解决黑龙江省城镇化道路中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

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搞好小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就业和居住环境。第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论证和组织实施,形成提高城市承载力的前提。应切实加强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研究论证和组织实施,促进科学决策。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立足点,统筹城乡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以实现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第二、建设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多元化的城区交通系统。第三、优化完善城市的供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积极开辟城市新水源。进一步完善城市内的污水收集系统,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促进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第四、建设高效安全的防灾减灾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第五、建设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构筑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积极建设电力电源点及输配线路,提高城市电源容量,形成高效、洁净、可靠的城市电力能源保障体系;构筑合理的燃气系统,提高城市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第七、深化改革创新,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建立起切合实际并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确立投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以人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1、稳妥有序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本人意愿基础上,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优先解决大中城市周边本地农民工、举家迁徙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加强和改进城市人口管理,大城市要根据实际放宽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

2、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改善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权益保护。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制度建设。以公办中小学校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增加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困难。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201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陈永昌,《黑龙江省在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北方经贸,2012、10

上一篇:对地下埋管换热器温度场的研究 下一篇:大倾角状态下刮板输送机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