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9-27 03:48:42

对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

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种不断地开创,不断地打破常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需要靠创新的教育去培养。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家长都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播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思想要不断创新

从本质上说教育思想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时代精神发展的教育思想也需断地创新、发展。

首先要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为“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改变重课学知识的传授、记忆、理解,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其次,要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过程应用知识的传授过程变为学习方法、知识的获取和发展能力的过程。第三,教学上需要“权威教学”变为“共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指导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21世纪,作为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扪心自问:当你步入教师行列的若干年后,自己还有没有一桶水?这桶水的水质如何?是纯净水还是污染水?是活水还是死水?是教会学生自己取水,还是教学生等水?学生在你的教育下会不会自己汲水?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深刻思考,不断创新。

二、教学活动要不断创新

首先,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跳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把“创造”回归于教师这个职业。要学会自己去理解、把握、设计教育的全过程,要善于发现、选择利用既有的各种知识去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这样,就激活了教师教书育人境界,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开阔思路。不断地以边缘学科知识武装自己,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提高能力。要自觉地把教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性研究或班级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教改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法,不断地摸索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新在于学习、思考、积累,在于科学研究,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思考和科研实践探索,要在教育教学中谈创新是不可能的。

其次,教师要有独创精神,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有独到新颖的简介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好奇心,形成积极进取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不竭动力。

第三,教师要相信,善待、宽容和理解学生,不因学生的一次失败而丧失信息,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果能如此,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者,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的应该是“教为不教”――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三、教育环境要不断创新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创新思维产生于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萌发创新意识。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动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课堂充满民主、平等、互相激励的和谐氛围,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妨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不妨给学生一点实践,让他自己去安排;不妨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不妨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不妨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不妨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不妨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选择;不妨给学生一些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四、建立创新学习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对学生萌发出的创新意识和点滴创新成果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即便是尚不成熟的创新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和肯定,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身上迸发出的创新火花,教师要多加关注,并大力赞赏,因为这很有可能成为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并从此在学业上突飞猛进的起点。要建立创新学习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注意书本,不仅仅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现成答案或结果,二是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并能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探索提出新的问题,而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创新思维中有一个“1×100”远大于“100×1”的观点,即对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开掘100次,远比对100个问题从一个层面和维度上开掘一次的效果要好得多。

教育的生命活力,在于蓬勃的创新精神,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开始。学生学习中“疑”有多种办法产生,但是关键的是学生学习时敢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近”。学生敢问善疑,创新学习就有了基础。

总之,课堂创新学习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尽量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活跃起来。认真地学习,主动地学习,使创新学习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发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发挥,探索求知欲望才能得以调动与满足,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现代创造学认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要通过教育者有意挖掘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品质,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数学教学要注重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语文教学要看好有新意的“创造性复述”续编有悬念的故事结局等,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敢于参与有关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方法,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学校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等、定期举行科技讲座与竞赛评比,不断提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要走出去,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开阔思维,增长见识,要鼓励学生多做家务,有调查表明,在1998年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比赛中,有许多获奖的小发明都是学生在帮助家长做家务时激发灵感并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类智力开发的必要途径,劳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力、意志、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并且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在经常性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化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探讨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 下一篇:浅谈通讯网络性能优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