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拿来”与“穿越”

时间:2022-09-27 03:45:12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拿来”与“穿越”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外的好莱坞,是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中心,汇集了米高梅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公司、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梦工厂、索尼公司、环球公司、华纳兄弟等电影巨头。在这些电影巨头的带领下,好莱坞创作了一大批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以美国文化为背景和题材的影片,其中有许多已成为好莱坞影片中的经典之作,也为众多全球影迷所钟爱。但好莱坞影片对异域文化一直情有独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对异域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的“拿来”表现得尤其突出。

对异国情调的兴趣

希腊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好莱坞的导演们拍摄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题材的影片。2004年上映的《特洛伊》,将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的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恢弘淋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2007年的《斯巴达300勇士》叙述了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一次著名的战役。2008年上映的《奥德赛》,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2010年的《诸神之战》,讲述了神与人、神与神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2011年的《惊天战神》讲述了主人公接受神的指引并在处女先知及同伴的协助下,带领古希腊人民奋起反抗欲释放恶魔泰坦以与众神抗衡的邪恶势力。而说起古罗马题材的影片,人们不会忘记诸如《斯巴达克斯》、《角斗士》这类好莱坞巨制。

其实,以各种异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电影中不胜枚举。仅举近年来一些成功之作为例,如2001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歌舞片《红磨坊》,描述了19世纪末巴黎闻名于世的奢靡夜生活的情况。2005年上映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则以距非洲大陆东海岸400多公里的非洲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为背景。2007年的动画片《料理鼠王》借助小老鼠食神把观众带到了浪漫之都巴黎,观众随着它的目光观赏到了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以及巴黎著名的“艺术桥”等。2011年上映的动画片《里约大冒险》则以巴西里约热内卢为背景,让观众领略了南美热带雨林的风情,还有已经成为里约标志的耶酥山。

对东方文化的“拿来”

在欧美以外的东方世界,古埃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为之神往。早期的著名影片《埃及艳后》跨越古埃及和古罗马两个文明。1998年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影片中气势恢宏的王宫殿堂、广袤无垠的大漠、生动辉煌的壁画、神秘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等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1999年的影片《木乃伊》在古埃及魔幻故事与现实世界间穿越,在展现古埃及空旷与宏伟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埃及的神秘,其后接连推出续集。但无论是《埃及王子》还是《木乃伊》都没有摆脱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

在神秘的中东,古代波斯也对好莱坞电影人有着浓厚的兴趣,《斯巴达300勇士》同时也对波斯历史作了神秘化的描述,但引起了伊朗的强烈反感。

2008年上映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惟一一部以印度为题材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这部反映印度底层人贫困、奋斗和爱情的电影,2009年获得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七项大奖,随后又横扫第81届奥斯卡,大获全胜,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八项大奖。然而这部在西方深受肯定和追捧的大片,在印度却遭到了各方的不满、抗议和抵制。抗议的人群大多来自印度的贫民窟,由于影片大量展现了印度底层社会的贫穷和暴力,抗议者认为这是导演在嘲笑他们,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印度媒体也认为这是导演在用印度的贫穷落后来取悦西方人。更有抗议者认为片名中的“Slumdog”一词是对贫民窟居民的极大侮辱(注:该词由slum和dog两个词组成,前者意为贫民窟,后者意为狗),并强烈要求影片改名。

长期以来,好莱坞一直在想象着遥远的东方,美国导演也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大量商业大片中出现了日本的武士角色或忍者形象,如《星球大战》、《黑客帝国》、《鬼狗杀手》、《黑雨》、《昆宝出拳》、《猫狗大战》等,都或多或少掺入了日本文化元素。2003年,华纳公司出品的《最后的武士》是一部直接描写日本武士道的好莱坞电影,展现了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影片表面看是对武士道的颂扬,但最后还是作为美国人的男主角又一次充当了神勇的拯救日本武士文化的英雄。影片依然是美国文化的内核。

好莱坞影片中的“中西穿越”

纵观好莱坞影片,中国人的形象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落后、丑陋、愚昧。之后,中国人的形象又被扭曲成让人恐惧的样子,如擅长窃取情报、不择手段、搞政治阴谋等。随着中国功夫在美国的传播,好莱坞开始改变对中国人形象的解读与创造。李小龙在美国电影《龙争虎斗》中的角色,是第一个由华人饰演的英雄人物,藉此中国文化的魅力开始在好莱坞及西方观众面前得以展现,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也开始朝正面积极的方向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好莱坞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拿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当属迪斯尼公司1998年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2008年环球影业推出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及2011年上映的《功夫熊猫2》等。

但事实上,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角色已被美国化,她具有了美国式的女性独立意识及个人英雄主义色彩。2008年上映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让人看到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片面化理解和丑化以及高高在上的凌驾与肆意践踏,隐含其中的美国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世主思想以及渲染“中国”的政治阴谋依稀可辨。而《功夫熊猫》中虽然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但已经成了“绿眼睛”的熊猫形象代表了美国的价值观,这是一只穿着中国文化外衣却心怀美国文化内核的美式熊猫。据说,好莱坞还有更多的拍摄计划。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彼得?罗伊曾经公开透露,他将筹拍中国传说题材大片,包括《成吉思汗》、《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等。看来,好莱坞是看上了中国潜在的市场与商机。

不过,虽然好莱坞借助异域文化题材来吸引观众,但实际上无论“身着”哪种异域文化的外衣,好莱坞都不会放弃其利用影片宣扬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梦、美国拯救世界的价值观。而且虽然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拿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前提是要正确地解读和善意地运用,否则只能是误导观众。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好莱坞吹来的强劲美国味的“中国风”,中国观众与电影人无法抗拒,但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以客观的态度审视好莱坞的文化“拿来主义”与“中西穿越”。

上一篇:巧整小偷 等 下一篇:跳出进口看进口,平衡背后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