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如此精彩

时间:2022-09-27 03:37:57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中高年段的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一个任务。如同婴儿呀呀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这一特殊阶段,教师首先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一、 一石激起千层浪――日记本,捕捉精彩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

因此,我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记录下来。

1. 循环日记,小组合作搜集精彩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把这一方式运用到“循环日记”的活动中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记质量。一年来,我在班级中实行了“循环日记”。全班20名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的五名同学轮流写日记,要求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名同学的日记,再自己写。这本有“读者”的日记,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有较高的积极性。轮到自己时,往往把自己几天来的见闻和感受浓缩在一则日记里,无形中经历了一个精心构思的过程,从而写得更精、更有深度。

循环日记是一个小组按时间分工的“合作事业”,类似田径场上的接力赛,这就要求他们密切合作,既要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及时交接。因此,这样的形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

我每天也及时批改,但一改往日,来了些小花样,既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比如:写作内容好的,写作手法新颖的,我会盖上一枚“有创意”的章,获得好成绩的盖上“Good”,给取得进步的同学一个“有进步”。每天的日记本发回后,学生都有意外的惊喜。渐渐地学生日记想象丰富了,修辞手法、好词越用越多了。

通过对学生的循环日记定期或不定期的查阅,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并利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评赏,每周评出优胜小组。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都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们也逐渐学会了合作的学习方式。同一个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找习作材料,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当他们互相倾听彼此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他们的习作能力在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增强。每周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精彩镜头不断涌现,如张胤轩的《逛跳蚤市场》,高浩婧的《玉米娃娃》,施静怡的《特殊的一次实验》……

这样具有收藏价值的“循环日记”,使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敏锐起来。可以说,“循环日记”使学生健步踏入了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它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了写作的乐趣。这一做法,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失为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转化传统写作观念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 周记交流,互评互学创造精彩

周记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一周的经历中筛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培养选择材料的能力。上学期,学生写了周记,我们每星期利用一节课进行周记交流、评价。每位学生可以阅读四人小组中的其他三篇周记,对其中的一篇周记进行点评,划出优美词句,注明点评者。四人组中的“最佳作品”和“进步美文”将发表在班级网络帖《小作家》里。这样一来,为了赢得点评者的好评,学生就要认真写周记;点评者为了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也必然非常仔细地阅读同学的周记。可贵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懂得了欣赏的方法:如标出好词好句;发现与众不同的材料能积极向老师和同学推荐;感受到同学文章中的创新思维能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等。在相互阅读中发现和借鉴,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越来越多的精彩镜头,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也得到拓展。

日记本使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习作就是生活,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就丰富起来。

二、 小荷已露尖尖角――小练笔,抒写精彩

仅凭日记和周记,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小练笔有效地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小练笔的形式有多种,如写读后小记,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仿写精彩片断,根据学生需要来个续篇等。小练笔为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写感受和见闻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

1. 续编童话故事,放飞想象的翅膀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课标》将充满意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作文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学生的作文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续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如学完《狐狸和乌鸦》后,学生对肉被狐狸骗走之后发生的事颇感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想象:乌鸦这次肉被骗走以后,他还会做些什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会怎么做?让我们来续编下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构思新的情节。于是在学生们的笔下,乌鸦和狐狸有了精彩离奇的人生。郭余静同学笔下,狐狸恶有恶报,没有好下场;毛奕钦同学让乌鸦变得聪明起来,反而让狐狸上了一次当……学生鲜活的思想融进了很多童心、童趣、童真,抒写着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读写结合,丰富了课文内容。

2. 开展系列活动,享受写话的快乐

(1) 我们也来写个连续剧

我结合季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分类观察,写出一个季节内不同景物的变化。例如:《春姑娘悄悄来了》之一,之二…… 《盛夏走近了》,《我眼中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不寂寞》等连续篇。

(2) “我”的第一次

我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菜,第一次学电脑,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学会……,第一次受到……,第一次收到礼物等生活中的第一次。

(3) 向你介绍

我的家,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庭,我的家乡,我名字的来历,我最喜欢的玩具,我最喜欢的动物等等。

三、 横看成岭侧成峰――习作集,展示精彩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让学生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标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同学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这对刚刚起步的学生,是个极大的鼓舞。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 请你欣赏我的习作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避免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是有帮助的。我从上学期开始,在校园网“精彩童年”里开创了主题写作帖─《四(2)班的宝贝们不得不爱》,它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我及时上传学生的成功之作,并上网给予评价,同学间互相大声朗读,取长补短。摘录学生的循环日记、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诚于嘉许,乐于称道”,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

2. 我的写话上展报了

《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我在板报栏设置了“美文轩”,让教师和家长成为习作教学资源。看到自己和伙伴们的美文出现在黑板报中,学生总是分外惊喜;家长们有的写下教育孩子的经验,有的发表对学校的建议等。板报稿在每个家庭中传阅,学生、家长及时写下阅读感受。在与教师、家长的互动欣赏中,学生知道怎样做生活的有心人,该怎样捕捉生活信息;另一方面,家长也被学生的童心、童趣所感动,鼓励孩子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习作。有了教师、家长的真诚参与,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乐于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用笔告诉师长,教师和家长也就更乐于向学生传递自己的心声。三方如此良性循环互动,便能共享习作教学的精彩。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费尔特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其实,习作也可以如此精彩!

(作者单位: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

上一篇:亲近绘本,走进“读写画” 下一篇:伸张主体,语文课堂教学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