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地理材料,提高《城乡规划》教学实效

时间:2022-09-27 03:14:16

巧用乡土地理材料,提高《城乡规划》教学实效

【摘 要】《城乡规划》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地区城市化的各项内容紧密相关,是实现“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有许多较难的理论和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好好处理,照本宣科,实际效果会很不理想。怎样才能提高《城乡规划》的教学实效?笔者在这几年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发现在《城乡规划》教学中巧用乡土地理材料对提高教学实效有非常大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哪些地方特别适合使用乡土地理材料?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给广大一线地理教师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乡土地理;城乡规划;教学

一、《城乡规划》教学结合乡土地理材料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共同组成,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城乡规划》,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更关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相关理论,最终能够应用理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城乡规划》包含内容非常广泛,足够在大学中开设一个专业,主要包括城市化、城乡分布、城乡规划原理、城乡协调发展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强、区域性、实用性广泛的特点。要让高中学生在36个课时来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么多内容难度很大。而且《城乡规划》中有些内容如城乡规划概述、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区域城镇体系等是非常理论化的,再加上该课程为选修内容,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高考中不用参与,一线教师难有时间进行研究和突破。因此该如何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笔者近几年来苦苦思考的问题。

《城乡规划》该怎样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为了生活而教育,教育要从生活中出发并最终回到归到生活,陶行知所倡导的课程内容是和学生生存和学习的环境紧密相关的。笔者也因此想到了《城乡规划》的教学也应该从生活中来,从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活材料中来。我们把与学生所生活的省、地区相关的所有的自然、人文地理信息称为“乡土地理材料”。我们是不是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地理材料,将乡土地理材料融入到《城乡规划》教学过程来?为此,笔者还查阅了其他国家的一些地理课程标准,比如美国地理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地理学习内容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不仅美国,还有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也非常重视地理问题的创设,所有创设的材料、图像、实验操作都以生活相关的资料展开。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地理教育离不开我们身边的各种乡土地理材料。这些也更加坚定了笔者结合乡土材料开展城乡规划教学的想法,经过六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巧用乡土地理材料的教学方法,对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有相当好的效果。

二、巧用乡土地理材料,提高《城乡规划》的教学实效

城乡规划主要阐述城市化、城乡分布、城乡规划原理和城乡协调发展等内容。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0%,近十年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发展,因此无论是对中西部还是东部地区的学生,学校所在的地域都在以不同的速度经历城市化的过程,师生只要细心观察和搜集,都能够获取许多关于《城乡规划》教学的乡土地理材料,这为各地高中教师开展具体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如何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在哪些地方特别适合使用?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巧用学生乡土地理材料,激发学生对《城乡规划》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要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这样也会促使学生对某项学习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我们每个人对身边的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我们就应该就将这种兴趣应用到学科学习中去。学生虽然对生存的环境是熟悉的,但是其认识往往是片面和不系统的。充分的利用学生生活过程中的经验和体验相关的乡土地理材料,让学生自己表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城市规划》第一章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内容,只要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病都会有较明显的感受,经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几乎都可以说出来,而且有些问题让居住在郊区的同学回答可能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认识城市化的问题,让我们学的更深刻。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采用让住在城市和住在郊区或者农村这2类来发言的办法来上好这堂课。

案例1:笔者邀请了3到4位住在杭州市区和1到2位进过杭州市区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城市的环境问题和表现。一听结合生活体验,学生马上兴奋起来,脸上的表情变得丰富和轻松,并纷纷和同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结束后,学生们一个个都有话要说。住在城里的这组的一个同学说:“杭州的空气质量实在太差了,每天都是灰蒙蒙的,大家都要带口罩了”;另外一位同学说:“我家住在市区朝晖小区,房子是八九十年代的,我家面积只有50多方,房子问题很多,想换房,但是房价太贵了!动辄两三万一平方!”;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家住滨江,我爸爸单位在杭州市主城区,每天上班走四桥,这几年来,过江队伍都差不多要排1公里长,上班时间从原来的半个小时到现在延长到一个多小时,高架成了露天停车场,爸爸都说受不了,交通太拥堵”。另外在郊区或者是农村的也纷纷发言:“每次去杭州主城区,人太多,非常嘈杂吵闹,我不喜欢”;“杭州交通太拥挤了,一桥、三桥和四桥都不堪重负,真痛苦”等等。

通过这些质朴的语言所提供的乡土地理材料,再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和点拨,学生对“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化、地价昂贵和人口过度密集、就业困难等”的城市化问题总结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对于回答“在城市化过程中,人文地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不太容易找到思路。教师可以将问题先转到到乡土地理上:请大家讨论并说出这十几年来滨江区的各方面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将问题聚焦到了乡土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上,巧妙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由于我校所在地1996年从萧山划入杭州行政范围内,更名为滨江区,近十年来的滨江区就是城市化过程的具体体现和典型案例,因此滨江区的学生就有很多感性认识:“我家是浦沿的(杭州滨江区一个镇),家里拆迁了”、“本来滨江区房子很少,几乎没有商品房,可是2004年以后,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尤其是区政府附近尤其多,风雅钱塘、钱塘春晓、东方郡等都挺好的”、“几年前滨江区没有什么热闹的商业街,现在出现了星光大道(滨江区区政府附近)和“垃圾街”(滨江高校园区内知名度较高的商业街)”、“我妈妈告诉我现在阿里巴巴、网易、UT斯达康在的地方原来都是农田、菜地”、“我家还有周边的邻居原来主要都是种菜的,赚点小钱,这些年很多人办厂了,我父还去那里上班”等等,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举例、交流、讨论,经教师最后的总结提升,我们的学生能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从农业用地变成了住宅用和工业、商业等建设用地,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了以二、三产业为主,从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乡村景观转变为了城市景观,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城乡规划的内容和结论源于生活,加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生活的内容提炼到理论的高度。

(2)巧用乡土地理材料,加深学生对《城乡规划》中理论和规律的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不过要形成抽象思维,具体直观的才来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理论和规律,应适当运用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湘教版第三章《城乡规划》是课程的主干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城乡规划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了解城市商业、交通、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这些内容比较理论化,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上课效果非常差,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结合本地县市的城市规划材料和乡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不仅仅对第三章内容的理解,甚至对整个《城乡规划》学习来说都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目前我国每个县市都制定了城乡规划,一线地理教师可以从政府门户网上关于《城市规划》的图文材料,作为课堂学习补充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在学习《城乡规划》这章内容时,笔者就从杭州政府门户网选取了1份文字材料和4幅图像材料,即: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行政区划图、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结构图、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图、杭州市土地利用方式图。发给学生每人一份,阅读15分钟,整堂课就结合教材和这份材料展开。学生对材料很感兴趣,这些乡土地理材料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的吸引着学生。黑板上还展示了笔者设置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城市规划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只要阅读过材料的学生,几乎都能说出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主要由: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保护等内容组成。这一下子就将学习内容具体化了,让学生马上知道了这复杂的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杭州和教材中第48~49页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比,了解城市规模和类型不一,城乡规划的内容也略有不同。

对于“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的理解,笔者采用让学生合作的办法,将规划材料中提到的商业、居住、工业、文化休闲等规划用地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到杭州行政区图上,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材料思考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布局原则”。经过研究,学生发现:规划的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主城区、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规划居住区出现了组团模式,表现出向外扩散,但是离市中心距离还是比较近,并有便利的交通经过的特点。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如江南城、下沙城、义蓬、瓜沥、临浦、塘栖良渚余杭组团等地,在主城区附近,该规划明确可以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结合杭州乡土实际,发现规划的商业中心和商业用地主要还是分布在市中心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并在重点发展的新区中心位置规划了新的次级商业区。这样结合杭州市城市规划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多了解杭州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基本布局情况,同时也能体会《杭州市城市规划》功能区布局的原则有:城市功能区应使各类用地有合理的规模配置。各功能区内的配套设施应分机设置,充分考虑人们使用的便利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来均衡布局。各功能区之间既要保持便利联系,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与形象的需要。这样“有理有据”的学习,《城乡规划》的学习实效就极大提高了。

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相关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中对关于“市域城镇体系”相关内容进行挖掘理解。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笔者还是充分挖掘了杭州市城市规划的内容向学生展示了:杭州市规划中关于城镇等级职能结构的描述: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60个)四个等级。先让学生先找到四个等级中前2级对应的城市。思考过后,学生大部分能够找对,杭州为第一级,富阳、桐庐、建德新安江、淳安千岛湖、临安为第二级5个中心地。学生惊喜的发现中心地理论在我国的大致符合的事实,结合这些具体的城市名称和生活体验,比如说杭州和建德新安江的对比,学生也更能够理解高级中心地和低级中心地在数量、服务范围、服务等级、服务职能等方面的差异,还能体会教材中“目前,在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过程中,中心地理论仍然是基本城乡规划理论之一。对于城镇体系规划来说,中心地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深刻内涵。

此外,学生还发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防灾”、“城市景观”、“风景旅游”等方面都做了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在本地城市规划中,学生发现规划对城市各种可能遇到问题都进行了阐述,也深刻感受到城市规划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体系,涉及到一个城市以及周边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对城乡规划的框架清晰化、内容具体化,理解也更上一个层次。

(3)巧用乡土地理材料,结合《城乡规划》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然后经过实践应用的过程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本地的实际做法,从感性到理性,提出已知的解决办法,并经过反复总结和找事实验证,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全面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人才。

比如说,笔者在第四章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内容学习中,提出“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几个班级的学生第一反应是:大力发展公共车。笔者引导:“这是一种好办法,但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结合你所生活的地区具体做法进行思考”。此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纷纷调动了乡土地理材料:“杭州开设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此项举措在国内尚无先例,属于公共交通系统。还有学生因为刚参与了杭州地铁试乘的体验,提出了“加快地下公交系统的建设”的举措。还有学生也提到了“杭州许多路段采取单行线、景区旅游高峰期的单双号现行措施、周一到周五早晚高峰对应车号的错峰限行措施”等。通过对乡土地理材料的思考,学生就能够总结出缓解交通拥堵的一般方法: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高架立交桥、建设地下交通体系、采用错峰、限行、限牌、合理规划城市和道路等,最终能够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再如:该如何解决居住困难问题?先给学生本地城市的一些具体的统计资料,如人均收入水平和房价之比、房子套数、套均面积等。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再让学生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学生纷纷对杭州的高房价达成共识,然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会怎样解决杭州的住房困难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并表达。学生立刻从本地的做法延伸出去,提出了诸如观点:“严厉禁止炒房、打击炒房团”、“给房子定价格、一房一价”、“政府造房子,而且价格要低”、“建设廉租房,让买不起房子的人可以租的起房子”、“内城衰退过程中加强旧城改造”。学生思维之活跃,办法之多,也出乎教师的意料。而后,教师再追问,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应该布局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学生运用了城乡规划功能区布局的原则,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离市区较远的地方,如三墩、丁桥、九堡和下沙等地,理由是:廉租房的套均面积不能很大,这些地方离市区稍远,地价较低,房租也较低,中低收入能承受的起。此外,还应该制定一些标准如“城市低保户才能来申请”等进行限制。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国家以及杭州地方执行的为了调控房价的“限购、限贷”政策,并图示了近几年杭州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具置,这些措施与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相差无几,而且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位置也大多处在学生提到的地点,学生因此也印证了自己提出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更深刻体会城乡规划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此外,在学习“城乡建设与生活”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安排相应的设计活动,让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笔者开展了让学生画一张自家所在的“生活社区”的平面示意图的活动,要求学生将公共服务设施标注在图上。同时还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样的布局能够满足你所在的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吗?如有问题,你是否可以将其调整的更合理?然后让学生展示其探究成果:经过调整后的更合理的社区图。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次“选房购房”活动。笔者给出杭州10个新老商品房楼盘及相关资料,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选房活动,选件事关每个人,实用性非常突出。先让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由每组推选代表阐述最终购房的楼盘名称和“选房”的原则及原因。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让学生既关注到自己的需求,同时也体会到居民生活与周边商业、交通、各种文化设施等配套的重要性,理解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4)巧用乡土地理材料,在《城乡规划》教学过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责任意识。中国人对自己的家乡有特殊的情感。家乡有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印记和温暖回忆,家乡是我们文化和情感的归宿。在城市规划中适当地使用乡土地理材料,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并由此而形成社会责任感。

每个城市都有值得骄傲的成就,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该地在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成就,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激起对家乡的热爱。比如说在学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时,笔者提供以下信息:杭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还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许多名人如坡、白居易等都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2011年全中国城市化水平刚超过50%,杭州城市化率已达到73.9%,这些能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且发展之快。在“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内容学习中,笔者列举:杭州曾经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杭州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已经步入“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乡土地理材料的巧妙使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为家乡的繁荣而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当然,我们不能只关注乡土地理的正面信息,也应该提供本土的更全面信息,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比如笔者在课堂上提供了以下材料:杭州的地表水水质总体是比较差的,基本上为劣五类,水环境和饮用水质量堪忧;杭州的大气环境质量差, 201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杭州空气质量竟然排名全球1002位!杭州的竞争力排名下降,杭州的人均收入被江苏省许多城市超越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引起了学生的担忧,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乡土地理在促使学生形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乡土地理材料在《城乡规划》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1)多渠道收集甄选乡土地理材料。乡土地理材料之所以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信息真实存在且与我们师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时刻关注身边的各种信息,对于新的信息尤其要有敏锐的嗅觉。搜集到信息之后,应进行精心分析、选择、提炼,对于学生提供的信息也应注重甄别,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并转化为与《城乡规划》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的材料。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地理数据宣传和公布不多,关于城乡规划的新材料较难收集,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能够主动走出去,到图书馆、统计局和各个规划、环保部门亲自收集。随着我国这几年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很多数据类的乡土地理材料没有及时更新,这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也要求教师在《城乡规划》教学中使用乡土地理材料时,要注重乡土地理材料的时效性,经常更新,尽可能减少误差。

(2)乡土地理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从《城乡规划》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需要呈现大量的乡土地理材料。乡土地理材料的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言语交流方式呈现、可以在教室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呈现,也可以是书面材料。在所有乡土材料的呈现和使用方式中,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带着《城乡规划》的所学理论进行各项社会观察、实践、调查、研究,亲历各种乡土地理是非常重要。只有带有目的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才会有更好的空间观念,才会更关注理论和规律的相互印证和检验,促使学生主动、有意识的进行学习,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也有重要的意义。

(3)避免乡土材料喧宾夺主。在《城乡规划》的教材中,乡土地理材料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与乡土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要用乡土地理材料。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有乡土地理材料比教材实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典型、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具说服力的时候,我们使用乡土地理材料才是必要的。比如说在第一章中第一节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关于城市的形成教材中已经有很多的形成原因,涵盖的范围已经非常广了,因此没有必要去大谈特谈杭州这个城市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还是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点到即止,避免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地理教育,2005

[2]《城乡规划》.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规划局,2007

上一篇:我眼中的合唱教学 下一篇:创立高效生物教学课堂的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