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和人道主义

时间:2022-09-27 02:59:53

《悲惨世界》和人道主义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雨果对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革命的看法,并且通过美丑对照原则表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核心,对当时和现代人性的回归、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字:《悲惨世界》 人道主义 对照原则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领袖。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且创新了“美丑对照”的写作方法。在这些作品中,《悲惨世界》作为雨果花费时间较长的作品,体现着其对人道主义的看法。

一、《悲惨世界》

雨果创作《悲惨世界》的素材来源于1806年一个叫做皮埃尔・莫兰的苦刑犯。当时,皮埃尔・莫兰出狱后,受到主教米奥利的接待和关心。这样的礼遇皮埃尔・莫兰下定决心、认真做人。在滑铁卢战役中,皮埃尔・莫兰英勇战斗至牺牲。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就以皮埃尔・莫兰为原型,塑造了冉阿让这个角色。在之后的创作中,雨果重点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人民生活的苦难等,并且希望通过人道主义来拯救邪恶肮脏的社会。

二、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他提倡人性,主张“以人为本”,在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冠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内涵,也正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集中要表现的内涵。

三、《悲惨世界》和人道主义

(一)《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的体现――对照原则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依旧沿用雨果一生坚持和崇尚的“美丑对照原则”来体现。具体来说,包括通过反观恶人来衬托美;不同人之间的美丑对照;同一人由丑到美的转变对照等。

1.恶人的反观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塑造了三个从头到尾都扮演着“恶人”角色的人物形象――维克杜尼昂夫人、德纳第夫妇。

实际上,《悲惨世界》中的维克杜尼昂夫人并不仅仅是一个好事者的形象,她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所有“世道人心”的维护者形象。在她的身上,体现着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道德的认同,对惩罚所谓的“恶人”的欣喜。可以说这些人将以芳汀为代表的“贫苦大众”逼上绝路,也是导致他们死亡的罪魁祸首。

而与维克杜尼昂夫人一样,德纳第夫妇也不仅仅是两个贪婪、丑恶、卑鄙的形象。他们代表着资本家对贫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代表着“世道人心”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则”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形象。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就是通过塑造维克杜尼昂夫人这个资本主义“世道人心”维护者,和德纳第夫妇这两个“资本主义社会规则”制定者和实施者的“恶人”形象,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逼良为娼、虐待童工的丑陋社会现实,反衬平等、公正人道主义的美好。

2.不同人之间美丑对照

在《悲惨世界》中,围绕对冉阿让的态度,雨果塑造了两个角色对照及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即沙威和米里哀主教。

作为主人公的冉阿让,因涉嫌偷盗和越狱,在牢狱中关押了整整19年。刑满释放后,沙威和米里哀主教作为与冉阿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两者的态度分别对冉阿让的人生产生了不同影响。

沙威本身与冉阿让没有任何仇怨,但是就是因为冉阿让曾经是一名苦刑犯,沙威就时时刻刻关注着冉阿让的一举一动,即使是在冉阿让改名换姓成为善良的市长时,沙威还是对他不放心,经常像一团阴影般笼罩着冉阿让的生活。另外,在芳汀被一名绅士当街欺侮而发生冲突时,沙威蛮不讲理地将受害人芳汀拘押,而对那位“绅士”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雨果的描述中,沙威就像一个资产阶级的幽灵,让冉阿让、芳汀和柯赛特感到恐惧和不安。

然而,与沙威的态度不同,米里哀主教在冉阿让出狱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好心收留了冉阿让。但是由于冉阿让饱受世人的嘲笑和冷漠已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报复之心。故而在主教的门下,他又重操旧业,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导致其可能面临着再次被捕的悲惨命运。这时的米里哀主教秉承着耶稣的“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的宝训,告诉逮捕冉阿让的人,银器本身就属于冉阿让,免除了冉阿让的牢狱之灾,也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

雨果塑造的沙威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资本主义法律的维护者,他对冉阿让的穷追不舍和不信任,其实是资本主义法律对待有过错的贫苦之人的外在体现,揭露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残酷、冷漠、无人情、不公平。而雨果笔下的米里哀主教是一个“圣人”和人道主义的化身,他以宽容、理解、接纳的态度对待有过错之人,并且称他们为“我的兄弟”。雨果就是将以沙威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法律的丑,和以米里哀主教为代表的人道主义的美进行对照,体现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同时表达自己拯救社会的观点。

3.同一人变化中的美丑对照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吸收了司各特创作成功的经验,开始尝试着描写同一个人的心理和褪变历程。为此他塑造了沙威和冉阿让两个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由“丑”向“美”的转变,来诠释人道主义的内涵。

雨果在创作沙威这个形象时,可谓煞费苦心。沙威用尽一生的时间来维护和守卫资本主义的秩序,可是却在与冉阿让的多次交锋之中,逐渐对自己的“卫道者”身份产生了怀疑。在街垒战中,沙威被起义者逮捕并且面临着被枪决的危险。这时的冉阿让不计前嫌,主动释放了沙威。冉阿让的宽容和仁慈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感动了沙威,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他心中矛盾和挣扎,丑恶的冉阿让苦刑犯和善良的马德兰市长、残酷的资本主义法律和美好仁爱的人性、放弃逮捕和高尚职责等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原本铁石心肠的沙威产生了犹豫和震动,可以说这时的沙威心中充满着各种痛苦和挣扎。最终,他选择放弃追捕,趁着夜色在美丽的塞纳河中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与沙威的命运不同的是,冉阿让的一生经历了善良―邪恶―善良的曲折转变。在《悲惨世界》的开篇,冉阿让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他独自抚养着姐姐的七个儿女,并且有自己的工作。然而在一年冬天,冉阿让失了业,自己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冉阿让走上了偷窃的道路。19年的牢狱生活以及出狱后人们对他的鄙视和漠然,让冉阿让内心的希望破灭,他开始产生继续行窃报复社会的想法。好在之后,善良的米里哀主教款待了他,并且以博爱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后来,他传承这种精神,开始做好事,创办企业,最终成功被评选为市长。在后来的起义中,冉阿让成功救助了一直鄙视自己的马吕斯,最终得以在柯赛特和马吕斯的怀抱中安心离开世界。

在资本主义秩序中,沙威如同看家狗一般凶恶丑陋,而冉阿让也被贫穷和过量的刑罚逼上偷窃的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而之后雨果用沙威和冉阿让性格和内心的转变,体现人道主义的强大征服力。沙威作为资本主义秩序和法律的坚定和忠实的维护者,在面对人道主义时,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内心,回归人性的善良本质。而冉阿让作为贫苦大众中的一员,经过人道主义的熏陶和拯救,心灵和精神都受到了洗礼,最终以宽容、仁爱、善良的本真人性将人道主义思想传播至下一代。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美丑对照,集中要表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宽容”“善良”“仁慈”等。在雨果创作的人物形象中,米里哀主教兼具这四种人道主义品质,是人道主义的化身。而冉阿让作为人道主义的传承者,通过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想要逮捕自己的沙威、鄙视自己的马吕斯,是人道主义的巨大征服力得以被人们看见。之后通过沙威的转变,将人道主义对人性回归的作用阐述明白。可以说,雨果心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实就是人本身具有的至纯、至爱、至善、至美等美好人性的综合。可以说,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对19世纪的法国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畸形,也出现了严重的人性异化现象,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呼唤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来帮助今天的人们实现人性回归,同时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禾乃.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人道主义[J].语文新圃,2008(4):25-27.

[2]密靖远.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8):34.

[3]傅守祥.人的心灵向善迈进的精神史诗――试论《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浪漫主义风格[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77.

[4]万春.《悲惨世界》:对社会与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9-41.

上一篇: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从爱情观的角度赏析《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