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文和做人的双赢

时间:2022-09-27 02:51:47

实现作文和做人的双赢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关键词:作文教学 做人

一、明确写作目的,提高思想素养

小学生写作文,一般只考虑写什么、怎么写,很少考虑为什么写,所以会因写作目的不太明确,导致立意上的盲目性和写作上的随意性。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例如,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一种家乡的产品,要抓住产品的外部特征和用途来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介绍某种产品,显得比较单调。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种产品,那种产品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种产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紧扣中心,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所介绍产品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

我们在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到“立意”和“立人”的和谐统一。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二、选择真实材料,走进美好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作文与生活的脱节、分离的现象。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做坦诚之人,写真实之事呢?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引领学生融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生活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当学生会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了,就能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那么习作的素材就能源源不断了。

其次,我们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现在好多孩子的生活往往很单调,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现象较为普遍。要学生写他生活空间确实不曾有过的事,除了作假的确别无他法。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习作训练:“按照‘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如果不曾举行过此类比赛,叫学生如何下笔。为此,我在教学这一习作之前先在班内举行了一次掰手腕比赛,并还将其中一些特别精彩的场面录下来。录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再观察,写好细节。学生有内容可写,自然是笔走如飞了。

再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用手中之笔写生活中真实之事的意识。只有生活实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实在,才能感人,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

三、书写真实语言,体现本色自我

说真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虽然真实状态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一些跟现实的规范也许会脱节甚至冲撞,但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我曾指导学生写过这样一个习作训练:“写老师不在场时发生的故事”。正好在要教这一习作之前的几天,由于英语教师临时有事上课晚到了,在那一段时间内,绝大部分学生是极尽了自己的“表演”。我就抓住这一机会,即兴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并再三强调要如实地将当时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在阅读了学生的习作之后,除了很好地了解了当时的真实状况之外,我还倾听到了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有一个平时较少言语的女同学在文中写道:“看到他们两个扭在一起,好多同学都像是在看一场表演似的很开心。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在心里偷偷地说:‘加油啊!千万不要停下来!’”读到这一段,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我在班内对这次习作进行了集体评议。通过探讨,学生最后达成统一认识: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生的幼稚和不成熟都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倡导写真话、抒真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这才是做人与作文的真实结合。

教师还可以日记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日记比较随意,学生写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顾虑,容易说真话。教师在批阅日记的时候,一定要写上相应的评语,或鼓励,或拨正……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能保持一个真实的“本我”是很可贵的。

四、抒发真情实感,体验人间真情

“抒情”相对于“表意”来说,是作文教学的更高一层次。古往今来,许多写作实践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取决于是否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写作技巧。

学生遇到写人的作文,往往首先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但学生笔下爸爸、妈妈的爱都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这固然是没错的,但总让人觉得这种情感的表达太高度统一了。其实,每个人的爸爸、妈妈表达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体会也都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点,我布置过这样一项习作要求:回家对爸爸或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然后,我让学生将整个经过写下来。学生一写道:“妈妈先是一愣,然后摸摸我的额头,问我是不是发烧了,明白过来后把我搂在了怀里。我觉得妈妈的怀抱是那么温暖,原来妈妈的爱是暖暖的、甜甜的。”学生二写道:“爸爸只是对我微微地一笑,就再没什么表示了。爸爸的爱不像妈妈的爱那般露骨,爸爸的爱是深沉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学生三写道:“妈妈说我是没事干,简直是有毛病了。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可是后来,我却听到妈妈在偷偷地笑着告诉爸爸这件事,说我长大了,懂事了。我暗暗地高兴,原来‘打是亲,骂是爱’呀!”……在这一次习作中,每个学生的感情都是真挚的。而且通过这次习作,每个学生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也懂得了要回报父母的爱。

做人与作文其实是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做人,作文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作文,做人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才能实现做人与作文的双赢。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巧用现代科技 提高德育效果 下一篇:《正体类要》归脾汤的配伍与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