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黄草乌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时间:2022-09-27 01:42:17

滇南黄草乌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摘要】从滇南黄草乌.植物的根和茎中分离获得37株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初步鉴定,归属为3目、5科、12属,其中镰孢霉属为优势属;且滇南黄草乌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存有差异。

【关键词】滇南黄草乌 内生真菌 分离 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5;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10-03

黄草乌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的干燥块根,俗称大草乌。野生滇南黄草乌是植物卡氏乌头的侧生块根,别名藤乌、黄草乌、小草乌,属藤本耐寒植物[1]。黄草乌,云南素有大补药之称,是云南白药等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 有搜风、除湿、活血、止痛等功效。

对滇南黄草乌植物的研究报道主要针对植资源开发及种植技术、人工驯化和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等,而对该植物内生真菌的发现、种类组成、数量与分布和种群多样性及其代谢活性物质的研究报道至今未见。我们对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作了系统的研究,从菌株分离、分类鉴定到代谢活性产物的分离等,本文首次就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分离和分类鉴定的资源学方面进行研究报道。对其代谢活性产物的筛选和分离研究将

1材料

1.1 植物样品

活体植物滇南黄草乌采自云南省会泽县大海乡中草药种植基地,海拔高度3150m。

1.2 培养基

分离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临用时每毫升培养基中加80单位的青霉素以抑制细菌生长;

鉴定培养基: PDA培养基和促孢培养基(KH2PO4,MgSO4•7H2O,KNO3,KCl,葡萄糖,蔗糖)。

2方法

2.1 内生真菌的分离

2.1.1样品消毒处理

首先用自来水冲洗净滇南黄草乌植物的根、茎表面的泥沙,进行表面消毒[2}。

2.1.2分离培养

将消毒好的滇南黄草乌植物在无菌状态下切成0.3×0.3cm大小的片段种植在PDA培养基里,置于28℃±1℃的温箱中静止培养。培养3~15d后,可见有菌丝生长,挑取植物组织周围的菌丝转接入PDA试管斜面,经纯化即得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

2.2 内生真菌的鉴定

采用插片培养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进行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鉴定。鉴定检索参照文献[3,4]。

3 结果与讨论

3.1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从滇南黄草乌植物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37株。经显微形态观察,归属为3目、5科、12属(见表1)。

从表1可看出,37株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丛梗孢目和无孢目,分别有25株和9株(占菌株数的67.57%、24.32%);暗梗孢科和无孢菌群 为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分别占菌株数的35.14%和24.32%;镰孢霉属有7株(占菌株数的18.92%)为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优势属种,其次是毛壳菌属、交链孢霉属和匐柄霉属都是3株(占菌株的8.11%),而青霉属、葡萄孢属、木霉属和枝孢属则分别只有1株。

3.2 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在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中,茎部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属上都比根部的多(见表2),从茎部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有22株(占菌株数的59.46%)为8个属(占12个属的66.67%),而从根部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只有15株(占40.54%)5个属(占41.67%)。

从表2可以看出,从根和茎上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种群上完全不同,除了无孢菌群外没有相似性;无孢菌群是根部的优势菌群,有6株占根部菌株数的40.00%;根部的优势属种为毛壳菌属,有3株(占20.00%);而茎部的优势属种是镰孢霉属,有7株占茎部菌株数的31.82%,其次是匐柄霉属和交链孢霉属都是3株占13.64%。

在滇南黄草乌植物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数量上相对较少,这可能与滇南黄草乌植物含有剧毒生物碱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属不仅是整个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而且也是滇南黄草乌植物茎部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类。而且在滇南黄草乌植物根部和茎部所分到的内生真菌种群各不相同,在数量和分布上也存有明显差异,造成这样的现象可能与乌头碱的种类和含量有关,同时也表明滇南黄草乌植物内生真菌的数量和种群的多样性特点。

致谢:云南会泽县大海乡中草药种植基地提供植物样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李明福.滇中黄草乌资源开发及种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1~12,14。

[2]李治滢,杨丽源,周斌等.灯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J]。云南大学学报,2003,25(1):65~68.

[3]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H.L巴尼特,B.B亨特著,沈崇尧译.半知菌属图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收稿日期:2008.4.5)

上一篇:《傅青主女科》荆芥运用规律初探 下一篇:戟叶鼠尾草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