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词情并茂

时间:2022-09-27 12:26:56

中国民歌,因民族、地域的不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点,但无论这些歌曲是高亢激昂,还是缠绵多情,有一点是共通的,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歌,都是声情和词情并茂的。这里所说的声情,是指音乐通过歌手独有的声音,通过中国传统乐器的协调伴奏,表达出的丰富的音乐情感;词情,则是指同音乐珠联璧合的歌词抒发出的文学情感。一首好的民歌,必是声情、词情兼备。

首先体现出中国民歌特质的,应该说是民歌特有的旋律,即音的流动。民歌对旋律开展都很敏锐。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其旋律上的表现并不复杂,是一种单向的旋律叙述,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层层递进,令人听后热血澎湃、忧愤感思。同时,由于演唱者的音质及表现手法的不同,使听者得到的感受大不相同。同样是《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出来的,给人一种激烈的感情宜泄,而朝鲁的演唱,却多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更多地使人感动。

蒙古族一代歌王哈扎布演唱的《圣主成吉思汗》,韵味深厚,感情真挚,自然和谐,听之绝无媚俗轻浮之感。听其歌咏,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歌手以充满丰富情感、音乐特质的演唱,把一首声情、词情并具的优秀民歌完美展现出来。即使听者无法确切理解歌词的含意,但那充满韵味的天籁之音仍让我们动容。这也正是这首已流传数百年的歌曲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的原因。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声乐文化传统。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地理语言环境特点、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和基于这些原生态民歌和戏曲唱腔改编和创作的歌曲,其风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北方的声音高亢嘹亮、跌宕起伏,音程跨度大、音域宽广;南方的声乐秀丽婉转,细腻流畅,音程跨度小,音域较窄。

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上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是必不可少的。

中华民族对音色的重视古已有之。古人将传统乐器依音色分为金、石、丝、竹、匏、土、木、革八音,这是依不同材质产生不同音色而分之。中国传统乐器大多具有音色变化丰富的特点。如古琴,就有泛音、散音、按音的区别;笛子,在低音区,竹膜的声音明显变强,到了高音区,则几乎听不到竹膜声,这在听觉上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因而,传统乐器的表现力就显现出立体的效果。这些传统乐器用于民歌演唱的伴奏时,丰富的音色同歌手独具特质的婉转歌喉有机结合,就会产生动人的力量,使歌曲的词情得以充分表达。

不同风格的民歌总是伴以不同的乐器,如江南地区民歌多以丝、竹伴奏,而内蒙古的民歌则往往以一把马头琴伴奏,歌手即可将一首蒙古族民歌演唱得如泣如诉,充满了民族特色。如果在演唱蒙古族民歌时以其他地区乐器伴奏,则会因音质的不同,而使歌曲顿失其个性。

当今,有许多音乐人在追求民歌表现的现代化,这本正常,但在处理歌曲时,却往往忽略了歌曲的内涵,忽略了对声情、词情的真正理解和合理表达,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由此导致因音色的变化(包括在乐器伴奏上的西洋化、歌者对歌词的随意演绎,等等)而产生的声情、词情并失,失掉了民歌的根。其后果,将会使民歌在中国音乐中地位降低,长此以往,则会消失无踪。

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而丰富的音色表达形式,真切地反映了各民族丰富文化的真谛。民歌蕴含的特质和多样性,是中国音乐发展中的瑰宝,它需要我们去研究、继承、发展。

歌手对民歌声情、词情的演绎方式是多样的,但本质是统一的。只有将充满特质的歌喉、丰富多彩的演唱方法同民歌中独有的音乐、文化特质相结合,使风格同艺术达到和谐,才能真正展示民歌真谛,使其更具生命力,从而流传百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歌的发展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注入时代元素。今天,人们随便走进哪家稍大一些的音像店,总能看到醒目地摆在货架上的各种新民乐唱片和音像节目。从“女子十二乐坊”、“冯小泉曾格格”、“林月冉冉”等等,到超豪华发烧音碟《阿姐鼓》、《苏武牧羊》、《云之南》、《东方大峡谷》等等,新民乐的节目在传统民乐的地盘上正占据越来越显眼的位置。

现在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原生态民歌比赛屡见不鲜,原生态歌手层出不穷。阿宝、萨顶顶现在也作为原生态民歌歌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在这里我描述的只是中国民歌的沧海一粟。中国民歌的文化并非我这里的只言片语便能描述。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喜欢和爱护中国民歌这种传统的中国艺术。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民歌研究者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国民歌遍地开花。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3+1”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