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硬骨头”还是“偏狭”?

时间:2022-09-27 11:53:24

摘要:有人褒奖他“骨头最硬”,有人贬斥他最是“偏狭”。是非标准,众说纷纭。文章在对历史材料及鲁迅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鲁迅主要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并透视了当今社会所出现的精神危机及其形成原因,论述了鲁迅的启蒙者形象在当代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偏狭;硬骨头;反思精神精神危机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33-02

近年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说辞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矛头主要指向鲁迅的偏狭,晦涩和压抑。

另外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的“偏狭”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

据说,鲁迅已经成为当今中学生的“三怕”之一。校园里流行这样的一首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竞相传抄复印,先睹为快;而今鲁迅文章却成了广大中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一个幽灵,一种痛苦。世事变迁,让人感慨万千。且不管他人对鲁迅文章如何贬斥或褒奖,我们只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鲁迅真的偏狭吗?鲁迅的启蒙精神真的失去意义了吗?

一、是“硬骨头”还是“偏狭”?

(一)偏狭的鲁迅

鲁迅果真偏狭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只凭主观臆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科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之一是先提出假设,然后寻找证据加以证明。而判断一个假说的优劣只能是它赖以成立的证据。

说到鲁迅的偏狭,人们常引用这些话来证明其观点: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认为,如果说以上话语足以表现鲁迅偏狭的话,那么下面这两件事对于表现鲁迅的偏狭个性是不是更上一层楼呢?

事例1.鲁迅在其杂文《前记》里,曾记载了这样的事:一是为了使自己少惹麻烦,二是针对有人说广大读者不管文章内容的优劣而只冲着鲁迅的署名来读文章的污蔑。鲁迅从当年的六月份起就用了很多笔名。但没想到的是,这么一改,却又使那些看文章不用眼睛而专靠嗅觉的所谓的“文学家”“疑神疑鬼”起来,又对鲁迅“呜呜”不已。此时的鲁迅则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把每一篇文章用过的笔名又一一列于原篇之上。并且还把以前刊登时被删改的字句一字一句地认真补上,最让当局者难看的是他居然在补上的字句旁还加上黑点“以清眉目”。

事例2. 在鲁迅感到生命的历程即将结束的时刻,鲁迅写下了阴冷孤傲的《死》: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们知道“偏狭就是片面而狭隘”,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上面的语句、事例果真能证明鲁迅是偏狭的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我们还是了解一下常被大家看好的最具有鲁迅偏狭精神的上面几句话的写作背景吧:

上面几句话出现的在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据历史记载,1926年的3月12日,日本军舰进入大沽口, 又寻找借口,纠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中国发出“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工事,北京至出海口的交通不得发生任何障碍等”的最后通牒。1926年3月18,亲自领导北京10万群众、200多个社会团体,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会后,又亲自带领请愿团去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当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顿时天怨人怒、血肉横飞,死伤惨重,最终造成47人死亡,100余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在被害的青年里,其中就有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

据许羡苏回忆:“过了三天,我去看鲁迅先生,他母亲对我说:‘许小姐,大先生这几天气得饭也不吃,话也不说。’几天以后,他才悲痛地说了一句:‘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就这样,鲁迅先生气病了。”

李霁野也回忆说:“我从未见到先生那样悲痛,那样愤激过。他再三提到刘和珍死难时的惨状。他恨透了残酷反动的军阀统治,他知道那样的社会不是枝枝节节可以改好的。”

1926年3月25日上午,鲁迅到女师大参加刘和珍、杨德群追悼会。会前,他悲愤苦闷,独自长时间在礼堂外徘徊。学生程毅志看到后前来问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鲁迅回答:“没有。”程毅志说:“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第六天的4月1日,鲁迅和着血泪写下了悲愤激昂,感人至深的《记念刘和珍君》。

(二)“硬骨头”的鲁迅

看了这些,我们还有理由说鲁迅是偏狭吗的?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我敢说其实鲁迅是最不愿意也最不忍心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此时此刻,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偏狭的鲁迅,而是一个对暴力、邪恶、黑暗最不能容忍的鲁迅!是对那个非人间迸出血来抗争的鲁迅!看到的正是那个横站在浓黑阴森的“铁屋子”一样密不透风的黑夜里,用阴冷的目光时刻逼视着那个血腥、冷酷、颠倒的人世的鲁迅!

鲁迅在生命垂危之际决然的态度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斩钉截铁的诀别不正是鲁迅的一种极端正义的激愤和对残暴伪善的决绝吗!

至于鲁迅在编《准风月谈》时,明明知道自己的文章“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而遭到删节时,他的做法是:将原先刊登时被删改的文字一字一字的补上去,而且旁加黑点,以证明此处曾被删节。并且期望“我现在提出来,以存中国文网史上极有价值的故实。”

很显然,“著作的成功,很容易被官方的压迫抵消,从崇拜者的欢呼声里,更经常会听到恶意的冷笑和刻薄的私语,倘说他确实常常能开怀大笑,更多的时候,他却是独自在心里咀嚼人生的悲哀,陷入无法排遣的阴郁之中。”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就是要无情的撕开中国两千年多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瞒与骗”的遮羞布,就是要让密不透风的“铁屋子”吹进一丝冷风!目标既定,至死方休!

以上种种看似偏狭的做法, 何尝不是这位终身与孤独为伴,挥戈深入“无物之阵”、为张扬独立理性精神而极具骨气的鲁迅启蒙精神之体现呢?也许正像所说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至此,如果还硬说鲁迅是偏狭的话,那么我敢说,这偏狭也是“鲁迅式的偏狭”,是不向黑势力妥协的硬骨头的偏狭。是具有独立与深刻反思精神的偏狭!如果因此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方法,而只知道简单粗暴的叫嚷剔除鲁迅文章的做法,这恰恰反映了莫些人的狭隘与浅薄。

二、鲁迅启蒙者形象的当代意义

(一)当代人的精神危机

当我们打开电脑,翻开报刊杂志的时候,侵权、偷拍、丰胸垫臀、明星绯闻、网络游戏……铺天盖地而来。街头巷尾的电线杆、水泥路上也时时出现了办假证、手机窃听卡、红外线清晰透视等低俗无聊的广告信息。公交车上为争夺座位而出言不逊甚至致大打出手的事件也是屡屡发生。最近竟然出现了所谓的母亲为女儿征婚而自曝其女儿照的荒唐之事。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要问我们真的是非不分了吗?真的可以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了吗?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自立自强的精神哪里去了?鲁迅的“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与复仇。”爱憎分明的态度哪里去了?

(二)对当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反思

是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哪里去了?我们爱憎分明的立场哪里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现象之一。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这个问题的关注,泰勒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他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三个主要原因: 个人主义的危险、急功近利思想的猖獗和 “温和的”专制主义。

1.个人主义的危险

个人主义者认为,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泰勒则提出,正是对个人主义的偏爱,才导致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的自我关注,为所欲为,极端的自私、浅薄,丧失了自我评价标准, 进而导致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

2.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

泰勒认为,急功近利者关注的是实现结果的手段和目的的有效性, 在乎的是对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的计算。以这种急功近利思想为指导, 势必导致人们不顾一切的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从而造成了环境恶化、社会混乱,文化 “矮化”,人际关系陌生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世界已被除魅, 它的命运便是, 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 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这样, 就没有了永恒、神圣的价值观, 存留的仅仅是“当下”与平庸。

3.“温和的”专制主义

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张扬,政府只要尽量的满足人们享受私人生活的条件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法律制度。加之人们对公共事物的漠不关心, 参与政治能力的下降,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国家专制时, 更加的麻木与无力。在现代社会, 这三大隐忧如影随形, 人们渐渐失去了价值标准、稳定性和自我认识。面对如此困境, 人们开始追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将要何去何从?

(三)重拾鲁迅精神

是的,面对今天众多歌星、影星、作家、慈善家纷纷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体制权力,争曝光率,争头衔的闹剧;面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强烈的物质欲望消解了理想主义,消解了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时代。我是谁?我们究竟要找回什么呢?我想我们最要找回的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清醒的自我认识,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反思精神和他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骨气。也正像社会科学院张梦阳教授所说的那样:在这个时候,我们迫切需要鲁迅那种深刻的反思精神,对20世纪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对宇宙中出现地球人以来的全部人类历史,做一下整体性的带根底性的全面反思。使自己从“本能的人”提升为“自觉的人”、清醒的人、“真的人”!

郁达夫在《悼鲁迅》里也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此,我认为越是在这个被娱乐、消费和时尚低俗文化填充灵魂时代,越是在这个靠着那种流行的、浅薄的思想趣味,以圆滑、势利、偏狭、轻慢的态度看待事物的时代,越是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我们就越应该珍惜极具骨气、极具启蒙特征的鲁迅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七集(散文二集)[M].1935:77.

[2]王晓明著.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37.

[3]周溯源编著.评点古今人物??全三卷[M].1997.

[4]鲁迅著.鲁迅文集??杂文卷??版画插图本[M].2006:66.

上一篇:穆青人物通讯中“矛盾冲突”方法运用赏析 下一篇:这十种病 医生易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