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环境教育比较探讨

时间:2022-09-27 11:13:00

中捷环境教育比较探讨

摘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带来前所未有的环境隐患和危机,环境问题不仅仅涉及科学技术进步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它的产生还与哲学、宗教、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分析我国环境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捷克和欧盟环境教育的经验,提出如强化国家和政府在推进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专项资金的支持,突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扩大环境教育覆盖面,丰富环境教育办学层次等举措。

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2016)03-0129-04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愈发严峻,如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理念。大多数人认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不足密切相关,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从技术角度来研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非但如此,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现象变得更为严重,大大超出了环境容载量,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受损的环境。由此看来,环境问题目前不仅仅涉及科学技术进步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它还与哲学、宗教、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不仅能深刻地揭示传统工业时代所固有的顽疾,同时能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们的环境素质,同时,环境教育也是组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及相关技能和行为的关键。

二、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概述

以1973年8月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综合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倡议进行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为始点,我国开展环境教育已经历经四十余年。与国外其他国家的环境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环境教育确实存在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这四十余年间,我国环境教育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1]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背景、政府重视程度、公民能力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环境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环境教育区域发展失衡

1.环境教育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沿海与内陆之间,不同的民族聚居区域之间,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长久生活于此的人们经年累月逐渐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民族色彩的环境观、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也不尽相同。虽然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知识的增加,环保践行能力的提升与上述因素皆有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总的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教育的开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改革开放历史机遇,经济普遍比较发达,接触国内外环境保护信息渠道广、资源多,因此对环境教育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与之配套的教育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公众参与度高,环境教育实效明显。反观广大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费制约,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科学文化事业整体水平较低。个别民族、个别地区公众朴素、自发形成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不能掩盖整个地区环境教育落后的现实。2.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差异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对生活质量更为重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更为强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较深刻,渴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政府不仅有经济实力,而且往往以民意为驱动力,在不同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意在协调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反观欠发达地区,民众关心的重点和政府工作的重心几乎都集中在了经济建设上,一切工作都要为经济工作让位,环境教育也就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从长远的角度看,忽视环境保护一味搞经济建设,肯定是与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和道路相背离的。

(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到位

师资队伍建设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直接关系环境教育发展的程度。虽然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展了四十几年,但是师资队伍依然很薄弱,师资经费投入依然不够:首先,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环境教育有效展开就没有坚实的物质保障,主管部门和学校包括非公立教育机构从事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其次,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现有师资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甚至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而非环境专业师资,师资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都不能到位,更难达到环境教育的要求,必然会导致环境教育开展与推广的不力;再者,尽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环境教育,但是环境教育理念滞后,环境教育教具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环境教育类图书匮乏,环境教育教材建设进展缓慢,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能保证,这些因素都很难保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需要。

(三)环境教育覆盖面窄

我国的环境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环境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但三类环境教育仍不能覆盖全社会,仍然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和把握:一是重学校环境教育,轻在职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各领域统一开展的一种全方位教育,但是我国主要是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社会环境教育显得尤为薄弱。即使是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又相对重视专业教育,截止到1995年,我国环境类的专业教育体系就业已完备,并具有相当规模。而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进行普及环保教育,培养大学生环保素养也没被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来抓,环境教育课程也未进入必修课教学计划中来。同国外成熟的中小学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比,我们的中小学迫于应试的压力,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还处在探索和实验阶段。二是在职环境教育,主要是对全国环保系统的在职干部和各基层领导进行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2]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授课对象的学历要求和专业技能培训,但是在实践中,此类环境教育容易形式化、走“过场”。教育手段单一,教育目的不明确,教育效果不明显。三是社会环境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为目的,是以全民为对象实施的一种环境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尚未在全国普及,而且由于社会环境教育涉及面广,需要综合规划和多渠道配合,而实践中恰恰缺乏渠道支持和科学规划,同时对环保教育宣传阵地重视不够,宣传途径少,宣传力度低,宣传效果弱,社会环境教育实效不甚明显,提升空间巨大。(四)公民环境意识有待大幅提高尽管公民的环境意识因为地域、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原因差异性比较大,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尽管《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保护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并且我国政府也将环境保护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大部分人仅仅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过场而没有自觉参与的意识,即使参与了,也只是注重形式,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我国,破坏环境的现象经常发生。乱砍滥伐,毁坏植被;矿藏无节制开发,地貌发生改变,水土流失,生态平衡被破坏;高消耗、低利用率的工业生产废气、废渣的无控制排放;重度污染的废水大量、直接排放到水体,造成水生生物死亡,生物链受损等等。这些无视公民环保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害,然而有些公众还熟视无睹,可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任重而道远。

三、捷克及国际环境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一)捷克环境教育的经验和启示捷克自1992年实施“90年代政府支持教育战略”以来,在全社会进行全面的环境教育,效果显著。主要做法包括:1.环保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环境教育政策捷克环保部门每年公开征集环境教育项目,统筹环境教育工作,而教育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小学校学生制定环境教育的政策,指导各学校制定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内容。2.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捷克广泛设立捷克研究所、捷克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捷克永久可持续性生存学会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授课、专题研究等方式从事环境教育,公民的参与程度非常高。除此之外,捷克政府还专设环境教育与教学预算,用于推广环境教育项目和组织环境教育活动。(二)国际环境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各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都强烈地受到本国历史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结合我国环境教育状况,借鉴各国环境教育的经验,提出下列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环境教育及实践的更快、更好发展。

1.强化国家和政府在推进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和捷克等国外发达国家的环保工作开展路径不太一样。国外大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推进环保工作。拥有较高环保意识和环保实践能力的公民发现环保问题并采取各种手段,比如集会、游行、示威等去表达环保意愿与诉求,推进环保事件解决。而我国的环保工作则更多地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推进展开,这其中当然包括我国的环境教育。在中国,要真正实现环境教育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加强公民环保实践过程中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并强化国家和政府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环境保护极为重要的环节。以立法、政策等形式规范、明示国家和政府在环境教育中的职责,从财政上给予环境教育物质保障,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推行机构,确定环境教育参与各方的权责,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而非权宜之计。中国推进环境教育的五年计划的出台,将有计划地、目标确定地推进中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道路,使环境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

包括捷克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都高度重视社会参与对环境教育实效的作用。他们把有效激发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城市管理和市容环境建设的原动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市民社会责任感。[3]扩大公众参与覆盖面,坚持环境保护宣传的连续性,注意以启蒙教育为起点开展环境教育,从而提高了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和热情,增强了公众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使全社会都共同行动起来,实现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日两国则通过立法方式,利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效果明显。美国环境教育法规定了通过环境拨款、环境实习奖金、环境资金等方式,鼓励社会参与环境教育。日本环境教育法要求政府采取财政和税制等措施推动环境教育的开展,为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提供便利等。[4]在如何开展地方当局和社区的环境教育工作方面,英格兰地方上进行的诸如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地方性《21世纪议程》为核心调动当地居民以家庭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因此,目前我们的环境教育要从培养社会公众“人人为环境,环境为人人”的共享意识开始,以环境权利、环境义务内容为重点,加大对社会参与的引导与鼓励,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完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真正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将公众参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我权利”的崇高境界。

3.突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科学内涵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一点上,中捷两国认识上是高度一致的。捷克在推进环境教育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与其他领域、产业平衡发展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2005年底,捷克国家总理签署了《捷克共和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白皮书。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讨论的捷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尽最大可能消灭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之间的任何不平衡。[5]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中,多次提及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比如捷克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经济目标之一,即“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证经济发展要在环境容量之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一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捷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二条便是“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地貌景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捷克的环境教育一直以来致力于通过对个人、团体、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尽可能减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生产和自然资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4.扩大环境教育覆盖面,丰富环境教育办学层次

从捷克经验来看,环境教育覆盖面比较大,涉及范围较广,首先重视幼儿园启蒙环境教育,将学校、幼儿园作为普及环境教育主阵地,在国家和地方建立了多个环境教育中心,依托这些教育中心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环境教育基地开展、实施多层次的环境教育项目和多种形式的普及环境教育活动。鉴于这些成功的经验以及我国实施环境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环境教育应该纳入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教育计划中来,在中国新的一轮教改中既要给予环境教育充分重视,也不能将环境教育的所有方面全部堆砌出来,铺开来做,要选择真正对中国环境教育、教学起到明显作用的内容,同时要积极建设、拓展环境教育基地,培育公众环境意识的同时,培养公众的环保行为,真正把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任凤珍 蔡元元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社会科学部

上一篇:环境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绿色体育环境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