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崇高美

时间:2022-09-27 10:13:40

摘要:古希腊悲剧是欧洲艺术文学史上一座高峰,是人类宝贵的文学遗产。悲剧历来被看作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悲剧的崇高美上。悲剧的崇高美是通过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勇敢的接受挑战体现出来的伟大美。崇高是读完艺术作品后读者和观者产生的一种审美特征。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最终结局,悲剧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景冲突,以及它最终产生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体验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希腊悲剧;崇高;审美性

一、古希腊悲剧的审美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做了较为完整的论述,尤其是其提出的悲剧主角的“过失”说和哀怜和恐惧的“净化”说。从而使读者阅读悲剧作品时带有了社会道德感。它不仅使我们内心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得到宣泄而回归平静,还使我们产生一种高尚的道德感和人文情怀。所以,这就不单是文艺标准的立场,更是站在社会长流的发展来考虑。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大多除了拥有与生俱来的神力之外,一般都在命运中就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因为整个古希腊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大多羁缚于命运的安排。

人们看悲剧时,并不是悲剧本身有多美,而是过程的刺激。只有达到一端的极致,才能碰撞出另一端的呈现。虽然悲剧带给人的是痛苦、不堪,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悲剧的美并不仅是让人流泪,而是要通过这些悲剧故事让人达到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悲剧的“灵魂净化”和“精神陶冶”作用。

二、崇高美学简述

“崇高”――从产生到至今一直有学术大家对其作出不同的解释。暂且不论其词汇本身的发展历史,从人们对其逐渐的意识以及情感的生发性来看,朗基努斯在其作品《论崇高》中对“崇高”这一词作了系统的解释。这也是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将“崇高”真正纳入审美范畴。英国的博克,在其《论崇高c美》中,首次揭示了美感经验当中不仅有美感还有痛感,并对痛感的缘由做了详尽解释。这时所提出的崇高的概念,从整个“崇高”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来阐释的。而康德在研究崇高后将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提出崇高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对象的一种超越,较为强调个体理性因素的重要性。所以他觉得一个人只有拥有超凡的理性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才有能力达到鉴赏崇高美的境界。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崇高是一种能够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振奋性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直认为“美是生活”,所以他论述的崇高也离不开生活,认为崇高就包含于生活万象之中,甚至是生活中的事物自身。

三、古希腊悲剧中的崇高美

(一)悲剧冲突传达崇高美。

悲剧的冲突是悲剧艺术当中最为基本的审美特征之一,其中越惨烈的矛盾冲突越能体现出悲剧的崇高美。作品中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的越复杂、越激烈,越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洗礼,使感情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波斯人》整个故事中,因为他们一次次亵渎神明、毁坏了希腊神庙,最终难以逃脱遭遇惨败的命运。虽然埃斯库罗斯没有大量描写战争的正面冲突以及战场厮杀,但其悲剧冲突集中在宗教、神明之中,每一次对宗庙的毁坏,都触怒了神明,进而将剧情推向高潮,可以说,在古希腊悲剧中,大部分的悲剧冲突都集中在“命运”上,因为命运是古希腊悲剧冲突中永恒的命题,是古希腊人无法逃脱的宿命。

最为典型且受到亚里士多德推崇的《俄狄浦斯王》一书中,俄狄浦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步入神谕的安排。虽从小被抛弃来确保家人的生命安危,但阴差阳错还是回到了“起点”,亲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又在遵守当地习俗的情况下,娶母为妻。故事到这儿可以视为第一个高潮。俄狄浦斯不知道命运的安排,自以为行为乃天经地义,而这却恰恰加重了悲剧色彩。直到后来随着报信人的出现,开始为我们揭晓谜团,故事到达第二次高潮。整个过程中,俄狄浦斯及其家人都在采取行动躲避,可是命运的力量恰恰就是这么让人恐惧,终其一生用尽所有都不能改变,命运就是命运。最终,俄狄浦斯自残为盲人,放逐他乡,以赎“弑父娶母”的罪孽。

(二)悲剧人物衬托崇高美。

人物是所有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是任何文体都离不开的要素。因而在悲剧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所作所都体现着艺术作品中所蕴涵悲剧价值。任何经典的文艺作品中,无论人物好坏,其形象都有着鲜明的特点。那么悲剧就是看作品中主人公如何将命运与反抗行为展现出来,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异常艰辛的。正是这一体现,才使主人公成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索福克勒斯在其著作《普罗米修斯》当中,通过主人公普罗米修斯背着宙斯为人类盗取天火,塑造其一心善良,不计后果,真诚为民的形象。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所以才做出如此举动。而宙斯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背叛,对其进行了残忍的惩戒。当然宙斯这样惩罚普罗米修斯,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神界的权威和纪律,更主要在于普罗米修斯的先知能力,得知了关于宙斯如何最终被击败的秘密。一心在权力笼罩下的宙斯,以为在施以极大惩罚之前派信使赫尔墨斯劝说普罗米修斯,就能使其恐惧害怕,动摇身心,从而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预言之神普罗米修斯早早料到了这一切,抱着愤慨的火热之心在等待宙斯严酷惩罚的到来,内心没有丝毫的恐惧与忐忑。正是因为这位伟大英雄所作的付出,虽然最终结局是悲剧,但给人类留下了美好。他所承受的痛苦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普罗米修斯从而也被认为是哲学历史上一位勇敢的殉道者。虽然他本身为一名悲剧性人物,但正是因为他本身的悲剧性,再加上他自身品格中体现出的坚韧不屈之意志,勇于奉献之情怀,才成就了属于他的崇高美。

(三)悲剧审美性蕴涵崇高美。

从审美主体的心理角度来看,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提出,崇高感就是将恐惧感转化为愉悦[6]。朗吉努斯的观点则是心灵最伟大的回声就是崇高,悲剧的最高境界就是崇高[7]。就像《美狄亚》中,虽然美狄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天公不作美,伊阿宋最终还是抛下了美狄亚,并且要娶科任托斯国王的女儿作为他新的妻子。最典型的三幕悲剧《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只是出于亲情埋葬了自己的兄长,可法不容情,从而导致自身以及其他亲人的死亡。

所以,无论是西方悲剧还是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中国悲剧”,无论是不朽作家笔下所塑造的虚拟但又经典的人物形象,还是现实中叶朗先生笔下所引用的小白鼠无私的母爱形象,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不仅是表现描写对象的悲剧结局,更在于通过这些让人读完后潸然泪下的作品,使读者反省自身,感悟人类的崇高甚至动物无私的爱心,体会那份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情愫。

纵观整个古希腊经典的悲剧作品,他们所讨论的并不仅仅是人物的悲剧给自身造成的痛苦难耐,更是一个个悲剧人物在面对这些不可遏制的厄运,或者无法抵抗的外在势力时,所表现出的坚贞不屈,一心为正义而战,不惜赴死的崇高精神,从而使读者在“悲”中反省自我,达到灵魂的升华和心灵的澄澈。这也正是古希腊悲剧所留给后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全四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秦彩云《庄严与崇高――试论古希腊悲剧的主导风格》,选自《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

[4]韩秋红,陈爱梅《古希腊哲学的崇高精神》,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42-46期。

[5]李建《论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华书局2012年9月。

[7]朗吉努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马文婷译:《论崇高 论诗学 论诗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目前正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硕士一年级,所学专业为美学。

上一篇:电子商务商业生态圈研究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