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法帮你转换家教思维

时间:2022-09-27 09:56:32

焦点解决法帮你转换家教思维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非常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点解决法(SFBT)。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还适用于家庭,可以协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使亲子教养变得容易。同时,在运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父母也会发现,不但亲子关系变得融洽,自己也充满了正能量。――陈意文

专家介绍:

陈意文: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就职于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著名心理辅导机构),从事亲子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咨询辅导工作20余年,擅长应用焦点技术、游戏疗法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孩子出现困境时,家长不妨转换一下思维方式

我接触过大量青少年成长问题案例。咨询中,我发现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在面对问题时,最先考虑的往往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件事是谁造成的?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有什么样的困境或症状?

这是一种偏向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习惯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往往会先分析、寻找真正的原因,再思考相应的对策。

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在机械问题上会很有帮助,比如,车子坏了、空调不制冷了……我们只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如何加以解决。

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小到爱发脾气、不听话,大到出现行为偏差,父母也总免不了用修理机器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当孩子早上赖床不起时:

――是不是昨天太晚睡了?

――怎么天天起床都这么困难?

――是不是对孩子的教养太过于松散、宠爱,让孩子一点儿都不精神?

……

但是,人的问题远远比机械问题来得复杂且多变。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有时真的找不出原因,还会被问题本身困住,感觉像是在问题上打转。这不但耗费掉了过多的时间、精力,还增加了亲子间无谓的摩擦!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在处理事情时,先确定解决的方向与策略,再寻找确实的目标与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更关注每个人的优势和他拥有的资源,比如,孩子的优点、长处、特质,以及任何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事、物等。这是一种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转换思维方式后,事情的发展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是以孩子赖床不起为例,如果我们注意到:

――什么时候孩子一叫就起来?

――什么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早起?

――那时候,他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

……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不只注意到孩子晚起的时候,同时也注意到孩子也有早起的时候。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间的谈话就不会只聚焦在孩子的失败之处,而转为“他有时也能做好”的成功经验或例外经验上。之后再与孩子谈话,气氛就会比较亲和,孩子也比较容易有自信,进而主动解决问题。

后一种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中称为焦点解决法(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SFBT)。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会以“可以做些什么去处理当下问题,让问题不再继续?”取代以前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焦点解决法的要点

在工作实践中,我尝试用焦点解决法引导父母和孩子改变看问题的视角,重建亲子沟通模式,帮助很多孩子走出了成长困扰,也帮助很多家庭重建了亲子关系。以下,我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运用这个方法的几个要点。

把力气一直花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的女儿是扁平足,诊疗发现这遗传自爷爷。我是应该归咎爷爷,还是赶紧订制矫正鞋垫,趁早治疗呢?很多时候,把力气和时间全花在找问题的成因上,不但徒劳无功,还容易使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因为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不免会追究“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如,我的儿子从小内向,他3岁时有一次上潜能课被小朋友欺负。借由此事,我们体会到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于是送他去学跆拳道。直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8年,不但身体变好、骨骼强壮,也不再被欺负了!

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有时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自己的潜能。父母要当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带领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丰富宝藏,让他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够自己“捕鱼”的人。

做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殷期盼,常常会设下过高的期待。这样不但容易伤害亲子关系,也会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运用一个个小目标,带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动机。帮助孩子找到目前就可以做的事情,不但可以让他累积成功的经验,更能帮助他达到最终的目标。

放下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以引导

孩子放学回到家,脸色很难看,妈妈看见发问:“你是怎么了?这么不开心!”孩子回答:“还不就是豆豆……”妈妈连忙抢话:“什么?是不是豆豆又欺负你啦?我早告诉过你,别跟他玩儿,你就是不听……”妈妈若能将自己的想法放下,听孩子说完,并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始末缘由,说不定结果大不一样。此外,家长还可多问问孩子:“如果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你会注意到的第一个不同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句,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行动策略。

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父母多给孩子正面的成功经验,孩子对自我的意义就会偏向良好。比如,长期迟到的孩子会被称为“迟到大王”,他也慢慢认为自己就是没法准时到校。但是,当有了“早到”的经验时,他对自己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我也可以准时到”。家长可以让孩子再一次体验“可以不迟到”的自我掌控感,最终帮助孩子改掉迟到的习惯。

合作是必然的现象

常常遇见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归根究底,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找孩子的时机不恰当。只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标与方法,合作就会变成必然。例如,我发现我儿子看书时非常专心,如果这时请他做些别的事情,他就会不开心,也很容易顶嘴。但若是先问他是否在忙,再斟酌请他帮忙,他通常都很乐意。

不固着在没用的做法上

有些父母总是使用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日复一日,直到亲子关系崩坏或是事情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其实,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若能将重点放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减少亲子摩擦。

上一篇:母爱为他开启光明前途 下一篇:健康是人生第一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