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讲评

时间:2022-09-27 09:20:47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说过,闲来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其实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常常来自这里。

对这番话,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议论文或记叙文。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写作。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富含人生哲理的作文素材,它启发着人们在匆忙的行程中,要为人生留一些“无用’’的时间,去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其弦外之音就是强调:“无用”,便是“有用”!其实质内涵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通过花“无用”之时,做“无用”之事,为人生“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全面解读材料,即“无用”的内涵,“无用”的意义,为人生预留“无用”之时,化“无用”为“有用”等。而这些解读的角度,就是我们作文的切入点:

1.“无用”对人生的意义。

之所以“无暇”顾及“无用”的事,那是因为在功利化的今天,我们没有深刻领略它的魅力。因此,“无用”的重大人生意义,是我们作文的一大切入点,可以立意为:无用之芽,超越之花;无心插柳柳成荫;此时“无用”胜“有用”。

2.化“无用”的人生细节为神奇的璀璨“珍珠”。

身处快餐社会,心灵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疲惫,以至于无闲顾及生活中的美,无暇为心灵预留“无用”之地。这就警示“心力交瘁”的人们,要善于为自己的心灵预留“休憩”的空间,为它腾点地盘;要善于化“无用”的人生细节为神奇的璀璨“珍珠”,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为此,我们可以立意为:“无用”留白,丰满人生;以“无用”成就“有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给心灵一次小憩。

3.“无用”的实质内涵――“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无用”之事的实质内涵,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所以,在理解其实质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如此审题立意:已知之外,更有天地;涉猎“未知丛林”,寻觅超越机遇。

【佳作示例】

“无用”化为“有为”

卢明亮

闲来读“无用”之书,做“无用”之事,花“无用”之时,虽说“无用”,却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让“无用”化为“有为”。

“无用”化为“有为”,于“斗转星移间”,实现人生价值。

斗转星移,引发他的好奇;日升日落,激发他那无限的遐思。儿时爱看星斗,畅游在夜空中的张衡,对那遥远的宇宙怀有无限的憧憬。他花一些“无用”的时间,来做一些“无用”的事――数星星。他能把星星连在一起,想象成自己见过的事物,夜夜如此,这便是他的乐趣。闲来无事便欣赏幽深的太空,仿佛自身已遨游其中,伸手便可摘星揽月。在这些“无用”的时间里,他做了很多“无用”之事,而正是他所耗的“无用”功,令他能够通过夜空观天象,预测未来的气象。此处闲时“无用”之观测促成了天文学的成就,“无用”已化“有为”。

月明星稀时,“无用”之事,促成“有为”,实现人生价值。

“无用”化“有为”,于乡野田园间,丰富人文积淀。

自从爱上了这片热土,他便忍不住去涉足;他要让这土地成为他的乐园。从小光着脚丫子,踩着土块儿,闻着泥土的芬芳,“接地气”的莫言,传承了故乡的精神。在“无用”的时间里,他现身于田野,做着那“无用”之事。乡村的生活,他铭记在心;那充满泥土芳香的田园,不断丰富他的人文积淀。于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并被巧妙地应用于文学创作。涉足“闲适”的生活田园,虽说“无用”,却造就了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家。

田野泥土芳香,丰富了人文积淀,化“无用”为“有为”。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星月,踏于乡土、田园,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故于“无用”之中,有所思,有所悟,便有所为!

[点评]

文章堪称考场佳作,理由有二:

1.文章立意准,抓住了将“无用”转化为“有为”这一角度进行阐述,于“无用”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文章构思巧妙,分论点与材料浑然一体。如第一个分论点“于‘斗转星移间’,实现人生价值”中的“斗转星移间”,与材料中“儿时的张衡爱看星斗,在夜空中畅游”高度融合,读来妙不可言。再如结尾处升华主题的表述,“古人之观于天地、星月,踏于乡土、田园,往往有得”,此句里面“天地星月”、“乡土田园”分别与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相应,读来既亲切又新鲜,无不为作文添色。

任是“无用”也动人

钟佳钰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想着“快一点”、“多一点”、“好一点”,随处可见“效率就是金钱”类的标语。人们生怕蹉跎了一点点的时间,做了一点点的无用功。可要我说,天上白云的滞留,乃为了成全一种闲适;平地里吹起的野风,乃为了成全一种空旷――繁忙而疲惫的心,为什么不成全一种“无用”呢?在满满当当、马不停蹄的行程中,“无用”是那抹最动人的彩霞。

“无用”是生命中最动人的留白。

也许大部分人都会说,既然“无用”,为何要去做?其实不然。

列侬说过:“一切你乐于挥霍的时间都不能算作浪费。”给生活安排一些“无用”的时间,是赠予自己的难能可贵的自由,是给心灵一个完全空白的空间去尽情地呼吸。

三毛曾习惯于每天的黄昏独自一个人在小道上散步;巴金也喜欢花很多的时间拨弄他的花花草草,逗他的小猫;川端康成凌晨三点起来看见海棠花未眠,是一种“无用”的遐想;泰戈尔的“如果我什么也不想做,那便让我什么也不做”,更是一种“无用”的放空。“无用”像一只蚯蚓,看上去并不讨人喜欢,却能给你的生活松土,让心灵在这些缝隙中呼吸得更畅快。“无用”是一种旷达的心态,成大事者往往需要宽广的胸怀去拥抱“无用”,因为它会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无用”,是不经意播种下的惊喜。

“无用”也并非一无所用,也许闲来读的一些“无用”的书,做的“无用”的事,却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地点发挥意想不到的用处。

乔布斯在大学时曾选修了看似最无用的英文书法专业,谁能料到他的“无用功”在后来“苹果”产品的字体设计中发挥了用处。他的设计成了“苹果”独具创意的亮点。

任是“无用”也动人。解开自己的枷锁,成全“无用”吧!

[点评]

这篇文章是考场上难得的一篇佳作,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形象说理。首先,开篇开门见山,把“白云”、“野风”等意象形成的闲适意境,与“繁忙而疲惫的心”对比,通过反问句“为什么不成全一种‘无用’呢”引出文章的主题:“无用”最是那抹动人的彩霞。

其次,在论证“‘无用’是生命中最动人的留白”这一观点的过程中,作者的说理也非常的形象化,非常的精彩。作者不仅捕捉到了一组著名文人的经典(“无用”)生活细节,来论证观点;而且一个比喻说理句――“‘无用’像一只蚯蚓,看上去并不讨人喜欢,却能给你的生活松土,让心灵在这些缝隙中呼吸得更畅快”,使得论证别开生面,让文章的观点在形象说理中得以升华。

对决

曾菁

玄真观新收了两名弟子。一个身强体壮,神情严肃;一个修长瘦弱,眼带笑意。

师父问:“你们为何习武?”

体壮者答:“强身健体,称霸武林。”

师父笑而不语。又向着体瘦者:“你呢?”

“一为惩恶扬善,二为修身养性。”

师父仍是笑而不语。而后赐号壮者“玄武”,瘦者“玄清”。

“你们以后就一起随我习武吧,三个月进行一番对决。”话音未落,师父已走出大厅。玄武看着玄清,神情严肃却有几分坚毅;而玄清,仍是眼带笑意。

以后的每一天,玄武和玄清都随着师父在一起练习武术,但练习时间仅为每天早晨,而其余时间则由自己支配。

玄武是一个十分勤奋而意志坚强的人。为了习得天下最上乘的功夫,称霸武林,他为自己制定了严密的计划。除了用餐与睡觉,其余的时间全都用来练习?而玄清呢,早练之后,每天只预留两三个时辰练功,其余时间都在做一些“无用”之事。这让玄武不禁自鸣得意起来:这瘦弱小子也配习武,不认真练功也就罢了,还总干一些“无用”之事,三月之战,我赢他是不在话下了。

一个月后,玄武邀玄清比武。刚过几招,玄武一拳出击,正对玄清胸膛;玄清快速运掌迎击,想化解其拳击的力道,可为时已晚,结果还是被重重地击了一拳。

“师兄,我以太极之法化解你强劲之力,怎无用呢?”玄清很困惑。

“太极何物?怎敌我们正宗武功!师父之术高深莫测,我已深深领悟,岂你懒散小子可以领略!你若把时间花在练功上,而非浪费此等无用之事上,怎会如此呢?”

话来说完,玄武又练功去了,留下依旧站在原地思索着的玄清。

两月后,两人再次比武,这次双方过了数十招,却仍不见分晓;玄清虽多次巧妙化解玄武的高招,但最终还是因实力不够而败。

“师兄,我近日熟读经书,将老庄之境融入于武术之中,里面好像妙趣无穷耶。”玄清脸上浮过一丝童真般的笑。玄武瞥了一眼玄清:“你还不是败在我手下了么?潜心于无用之物,只能成为我的手下败将,哈哈――”

玄清依旧在原地思索着……

三个月后,决战如期来临。师父站在旁边观战。只见玄武处处出狠招,不留玄清还手余地。而玄清却能轻而易举地化解任何险招。最后,玄武体力不支倒下。

面对失败,玄武困惑不已。师父点破玄机: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参禅万物,“无用”乃有用也!

[点评]

在文体上,该篇作文与众不同,作者采用小说的形式呈现出自己对材料的见解。小说通过叙述玄清与玄武两人对武术的不同理解,刻画了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闲时的“无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玄武专练武术,思维空间狭隘;玄清则在习武之外博览经书,悟老庄玄境,成就了自己至高的武术境界。

“无用”,生命的缝隙

李莹

有弟子曾问慧能禅师:“您为什么整天干一些挑水扫地这等无用之事呢?”慧能答:“真的无用吗?在挑水扫地中静心,观事,悟禅,怎么能说无用呢?”这真是禅者的智慧:很多事看似无用,我们却能从中悟得生命之大道,觅得超越之通途。因此,人生不应只塞满有用之事,更应给生命以缝隙,多行“无用”之事。其实,生命缝隙处,风景更美!

给生命以缝隙,在“无用”处积蓄力量。

人生如树。最初,它只是种子,只是芽。它缓慢地生长,只因为它的根系在地下悄然蔓延,深深扎根于地下。这样缓慢耗时的工程,有用吗?看似无用:树旁的小草都长得比它高,比它快。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且听风吟,且观雨打。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是谁?是树!原来正是那看似“无用”的深扎大地,给了生命一次次强壮的“缝隙”――机会,才让树干具有“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力量。而小草呢,却只能在风雨中飘摇。很多时候,太过在意“有用”的结果,容易忽略那些看似“无用”的过程。殊不知,只有给生命以缝隙,在“无用”处积蓄力量,我们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广受日照风拂。

给生命以缝隙,在“无用”处促进质的飞跃。

董仲舒,新编儒法时,并非“专心致志”,而是自觅“缝隙”,猎读百家之书。这看似“无用”的学习,却让他总结各家之长,汇而集儒,终成正统。聂政欲刺韩王,并未急欲行刺,而是深居山林,苦练看似无用的琴技,终借演奏之机剑报父仇,成《广陵散》之悲歌绝唱。古今成大事者,莫不知给生命以缝隙,在缝隙处促进人生质的飞跃。

给生命缝隙,让生命在“无用”的缝隙中积蓄力量,丰富生命的内涵。

何不给生命以“缝隙”?

[点评]

文章开篇入题形象巧妙:以“弟子问事,却能悟禅”之例引出文章的观点――人生需要缝隙。之后,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给生命以缝隙,在“无用”处积蓄力量;二是给生命以缝隙,在“无用”处促进质的飞跃。文章构思新颖,结构严谨,全文呈纵深递进层次。

上一篇:文学类文本之散文备考答题应知 下一篇:按部就班,条分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