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导致皮肤严重红斑破溃1例

时间:2022-09-27 08:42:08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导致皮肤严重红斑破溃1例

头孢曲松钠皮试阴性,应用后却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患者,男,65岁,因“颈腰部反复疼痛不适伴头痛、头晕2年,咳嗽、咳痰7 d”于2016年3月13日入院。查体:语言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良,颈软,无颈项强直,颈后两侧肌肉及棘突旁压痛,脊椎无畸形,3~5腰椎旁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肢端血运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CT示颈椎腰椎退行性变,胸片示支气管炎。

诊断:颈椎腰椎退行性变,支气管炎,脑血栓后遗症。

治疗过程: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予外科护理常规,Ⅱ级护理,医嘱给予4组药物对症治疗。头孢曲松钠皮试(一)。患者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过敏药物复方磺胺甲f唑片,不良反应为皮疹。当晚10:30左右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呼吸困难,无心慌、胸闷,考虑患者可能感冒,给予布洛芬1片,1 h后体温不降,再次给予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约1 h后体温逐渐下降。

3月14日给予患者第一组药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1129)3.0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602022725)静脉滴注,当滴注结束后患者感觉瘙痒发红,但患者未告知医生。

3月15日仍然按照医嘱执行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患者感觉皮肤瘙痒,发现胸部皮肤红斑,仍然未告知医生。

3月16日查房发现患者胸背部、阴囊、臀部及左肘部皮肤红斑,并有破溃,轻微瘙痒疼痛,此时患者告知医生。考虑头孢曲松钠过敏所致,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 g+维生素C3.0 g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同时用炉甘石洗剂外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月17日查房时患者胸背部、阴囊及左肘部皮肤破溃,有渗出液、疼痛,给予双氧水清洗,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湿敷,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月17-23日每日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 g+维生素C 3.0 g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抗过敏治疗,每日用双氧水、碘伏消毒预防感染。

3月20日患者上半身红斑已经逐渐消退,外阴及臀部皮损处仍有渗出,见图1。

继续每日用双氧水清洗、碘伏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月28日患者病情稳定,上半身红斑已消退,近处仍有渗出,阴囊及臀部皮损已经愈合。今日继续同前期定期换药,预防皮损处感染,今日出院。

分析讨论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适用于严重革兰阴性菌及敏感阳性菌的感染、病原未明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及院内感染。该药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结肠炎、黄疸、胀气、味觉障碍和消化不良等,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标准,本例不良反应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临床症状符合药物过敏导致的皮损临床表现,头孢曲松钠使用说明书中未曾记录导致皮肤发红、红斑破损的不良反应。该患者使用头孢曲松钠后致使住院时间延长,病程15 d,并导致了其他严重医学事件。为1例新发、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经验总结

本例患者特点:具有药物过敏史,曾经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具有脑血栓后遗症,患者言语不利,语言表述能力不利;年龄65岁,老年人,药物依从性差。所以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钠)过程中,即使皮试阴性护理人员也必须随时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尤其是具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旦发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对待老年患者,应进行用药教育,告知患者如何鉴别哪些是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遇到自己不能判断的情况要及时与护师、医师联系,以免耽误病情,引起严重的后果。

上一篇:浅议如何做好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下一篇:外星人,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