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23年的“幸福证”

时间:2022-09-27 07:58:54

秋阳下的大连,海风清爽宜人。在如诗如画的海天之间,两个普通的“80后”军人家庭,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两个军人家庭来自偏远的草原和边陲,受相关部门特别邀请,专程到大连疗养院小平岛疗养区疗养。基层军官疗养基地成立23年来,基层军官举家疗养这项极具人文关怀的福利政策,已悄然惠泽两代军人家庭。

23年前

上世纪80年代末,相关部门开始一个尚未触及的新课题。

基层军官普遍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承载重,心理压力大,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诱发各种身心疾病的几率比其他人群高出42%,有些边海防部队甚至高达100%。除此,长期两地分居,无法正常休假,多次推迟婚期等也已成常态。对此,军区在大连小平岛建立全军首个优秀基层军官疗养基地。

1989年,军区首批15名“老草原”、“老边防”、“老海岛”走出偏远、封闭的基层连队,踏上洒满爱和阳光的快乐之旅,像赴一个久违的约会。

“老草原”李迎春是驻守科尔沁草原深处某前哨连连长,在人生第一次疗养中,他强烈感受了N个“第一次”:第一次享受如此隆重的接待,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吃螃蟹,第一次全身心轻松地陶醉在樱花丛中……

沉浸在幸福里,15名优秀基层军官不约而同陡增了浓浓的相思之情。此刻,他们当中有的家庭沉积着种种困难,有的与妻子分开快两年未能相见。

1990年2月,又一个红头文件被签发——建立“优秀基层军官疗养基地”,并决定基层军官可携家属子女疗养,将福利政策的触角,暖暖深入了人性最柔软的部位。

回望23年,优秀基层军官疗养这项大制作,每一笔都在官兵心里留下深刻印记。如今,优秀基层军官携家疗养,这个体贴而温馨的福利形式,经过23年的不断完善、创新,早已超出福利两个字的内涵,成为凝聚军心、促进战斗力提升的“打赢工程”。

23年后

在某机步旅上尉军官李文杰儿时的记忆里,1989年是父亲李迎春最幸福的一年。这一年,从父亲自豪的笑容里,9岁的儿子解读了疗养的含义。也是这一年,作为全军优秀政治工作者,父亲登上天安门,与各界群众一起见证了祖国诞辰40周年。从那时起,疗养和天安门城楼就成了李文杰儿时最美丽的梦想。

同为“80后”的某边防团边防连连长贾鹏飞,8岁那年随当边防连连长的父亲到小平岛疗养。年幼的小鹏飞虽无法理解疗养的意义,但一家三口人能24小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让他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至今,那个小小的他挤在父母中间、漫步在沙滩上的情景,仍清晰地定格在心底,也成为他与父母在一起最幸福的记忆。短短数日疗养,是贾鹏飞与父亲在一起时间最长、也最开心的日子,让全家真正拥有了一段完整的家庭生活。疗养后的第二年,28岁的父亲贾永才,牺牲在边防连长的岗位上。

23年后,同样的季节,同样是一家三口人,同父亲当年一样,贾鹏飞也当上了边防连连长……贾鹏飞无声地复制着当年的父亲:他和妻子牵着儿子钢镚的手,走在依稀留有父母气息的小路、沙滩上,享受同家人在一起的欢愉。

李文杰虽是第一次疗养,但疗养所有的细节,早已被父亲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多次。如今,父亲已经不在了,李文杰此次陪伴母亲赵姝琴疗养,更是替父亲完成当年的夙愿。

走在疗养区,赵姝琴时常在心底与丈夫对话,告诉丈夫她和儿子住在最好的疗养楼,享受比丈夫当年更好的疗养环境。此刻,丈夫虽然不能相伴身旁,但时隔23年后的今天,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丈夫重逢,是她最大的安慰。

短短的疗养生活,让两个家庭收获了长长的幸福。这幸福如此美丽,绵延了整整23年。因为同样的疗养经历,他们的军旅人生因此镌刻出特别的意义。

23年,一张小小的疗养证,承载的是无比厚重的分量,是个人的奖励证,是所在部队的荣誉证,也是军官家庭的幸福证。

上一篇:海风吹来的“爱馨家园” 下一篇:雪线上建起没有“围墙”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