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浅析

时间:2022-09-27 07:48:48

作者简介:马云龙(1988-),山东滕州人,济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方向。

摘要:郭店楚简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土的重要先秦文献,对于研究及恢复先秦儒、道思想的原貌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两篇不仅对于探究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源流提供了有力佐证,而且对于研究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关键词: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儒家思想;散文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简文介绍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于1997年在《文物》上将郭店楚简出版面世。学者根据墓葬器物推测该墓葬年代当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根据整理者的编联划分,儒家著作分别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共计十四篇。[1]

《唐虞之道》有篇号和合文号,无句读,章号作粗短横(作用等于篇号)。并按简文内容分为六章,内容主要讲唐虞禅让之道。[2]李学勤认为,《唐虞之道》与《忠信之道》“虽有近于儒学的语句,但过分强调禅让,疑与苏代、厝毛寿之流游说燕王禅让其相子之(前三一六年)一事有关,或许应划归纵横家”。[3]李存山认为,将《唐虞之道》归入纵横家作品的说法是证据不足的[4]。廖名春认为,该篇当是孔子的佚文,简文应是正统的儒家学说。[5]王博则认为《唐虞之道》与《尧典》关系密切,应属儒家学派。[6]《忠信之道》篇可能与《唐虞之道》篇抄于同一卷。篇中无篇章符号,唯简8有重文号一(作一横),今按内容分为四章。[7]其简文的主要内容为针对“忠”与“信”这两字的深入论述。廖名春认为《忠信之道》很可能就是子张师承孔子之说而成的论文。[8]陈鼓应认为该篇似乎是孔、老思想的融合之作,其主题“忠信”为孔、老所共同肯定的价值观念,简文套用了许多《老子》习用的句式语法。[9]

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中孔子“道统”思想的延续

《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的写作年代介于孔子和孟子之间,也就是说包括这两篇在内的其他十二篇儒家佚书就是连接孔子和孟子之间的纽带。目前学者关于《唐虞之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儒家“禅让”说,而对于文章本身所着重强调的“尊亲”、“爱民”、“尊贤”、“孝悌”以及所反映的“君民同乐”的这些儒家核心价值观念本身有所忽视。简文开篇仅以“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八字将简文的主题限定在君主禅让这个论点上是不够全面的。通读全篇之后会发现,唐虞禅让之道只是宣扬“仁”这一话题工具,“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这才是本篇着重议论的中心。以“知命修身”及“义”、“孝”、“悌”这些道德准则要求自身,进而追求“仁”这一最高价值理想。简文的第二段就开始分别引入以圣人贤君为导向的“尊”、“亲”、“敬”、“孝”、“悌”这些具体的儒家价值观念。第三段以“尧舜之行,爱亲尊贤”起句,着重论证了“尊贤”、“孝”、“禅”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为政者只有做到“顺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这样才能将天下禅让托付于他。也就是从侧面强调“尊贤”、“孝”的重要性。第四段主要介绍尧将天下禅之于舜的原因及过程,也即舜做到了“孝”、“悌”、“忠”的道德要求。第五段引用《虞诗》“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从反面论证为政者不“仁”的后果,“夏用戈,征不服也”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最后一段统领全文,得出在追求“仁”这一理想的同时,还要做到“知命”、“待时”。并运用舜的事例对这两点进行强调。做到了这些,人人都可为尧舜。以最终实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10]的政治理想。

《唐虞之道》虽以唐虞禅让之道为主线贯穿全文,但是简文还是紧扣“仁”、“义”、“孝”、“悌”这些孔子所推崇的道德价值规范,《孝经》有云“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11]《唐虞之道》的作者不仅进一步就“孝”、“悌”的论述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并且将“孝”与“君”的地位提到同一高度,只有做到“甚孝”,才有可能被禅之于君位。短短几百字的竹简中“孝”字就出现了六次之多,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与《唐虞之道》相同,《忠信之道》也是孔子的后学就关于其“忠”、“信”的论述所作的进一步的拓展和发挥。但是,文章的行文方式与传统儒家典籍以及同时出土的作品相比有很大不同。简文的创新之处是借用《老子》的辩证的手法反面强调“忠”与“信”的意义。“大忠不说,大信不期”与《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2]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时代儒道两大学派之间还是有相互借鉴之处。同《唐虞之道》中被着重肯定的“孝”一样,“忠”与“信”在《忠信之道》篇中同样被推崇到无可附加的程度,“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谓也”就是对“忠”“信”最有力的肯定。

由此可以肯定,《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作为儒家散佚的重要文献整体上还是紧承孔子的思想脉络,并且以单篇专门论述的形式对儒家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拓展与深化。它们你不仅对孔子零星的思想片段作了整理和总结,更重要的价值是直接对后来的孟子起到了起承转合的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在对孔子“道统”思想体系继承与创新的同时又吸收了众多前辈学者治学的结晶,因此成为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另一重要代表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儒家学派由“言”到“文”的过渡

儒家学派早期的著作以《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相传为曾子和子思所作的《大学》、《中庸》为代表。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出发,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只能以语录的形式将孔子的言行著录成书。这样也就形成了早期儒家著作重“言”轻“文”的特征。《忠信之道》篇全文总计不足三百字,但是层次分明、论点突出、逻辑严密,言语辞藻虽不华丽,但是浅近直白的说理却给人平易近人之感,也可算作是一篇完整的说理散文了。其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在创作技巧上开始注重一些细节上的雕琢。一方面它们摆脱了《论语》式口语化的束缚,不再使用孔子式口述的内容作为文章话语的主体,开始向文学化的言语过渡。另一方面,开始有意识的借鉴其他学派作品的写作技巧兼采多家之长,比较明显的就是夹杂了《墨子》的简练生动的说理及《老子》四言句式的写作手法。《墨子》的专题性说理散文语言质朴生动鲜明,刘勰评价其为“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13]《唐虞之道》就采《墨子》说理技巧,文章列举大量尧舜的事例增强文章的信服力,用质朴的语言在平铺直叙中逐步深化唐尧于舜的高尚品德及治国之道。而《忠信之道》则是吸收《老子》四言为主的散韵相结合的句式用散体诗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忠”、“信”二字在儒家学派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无论在文体形式还是写作技巧上都在《论语》的基础有了很大的突破,它们不再仅仅是记载圣人之言的简单的口语形式,而是更加注重文学性语言色彩的加工。开始有选择性的借鉴吸纳其他学派的创作技巧,使得儒家著作也开始逐渐由“言”这种零散的记述方式向说理更加透彻结构更加严整的“文”过渡。这不仅是简单的形式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用更加灵活的形式更加生动的语言继续深化发展了儒家学说。为后世的儒家者提供了除《论语》之外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2

[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5

[3]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J].郭店楚简研究[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3-17

[4]李存山.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J].郭店楚简研究[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63-277

[5]廖明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J].孔子研究,1998(3)

[6]王博.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J].中国哲学史,1999(2)

[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

[8]廖明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J].孔子研究,1998(3)

[9]陈鼓应.《太一生水》与《性自命出》发微[J].道家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394

[10]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11]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2

[1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1

[1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09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特点及文化研究 下一篇:略论北宋朱光庭的家世与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