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改进措施及成效

时间:2022-09-27 05:45:47

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改进措施及成效

摘要 介绍了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试点的收购工作实施情况,分析了试点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简述了改进后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地区专业化分级散烟的收购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改进措施;成效;贵州镇远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24-02

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是对传统分级扎把收购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开展烟叶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对于有效控制非烟物质混入、提升烟叶等级纯度、提高等级质量、满足卷烟工业配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1]。2012年镇远县烟草分公司在羊场站金盆点实施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试点工作,通过分析散叶收购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宜的散叶收购之路。

1 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试点收购情况

2012年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试点工作安排在镇远县羊场专业服务合作社进行。为便于管理,确保烟叶商品质量,以现有收购站点为载体,改造基础设施以达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要求,按照“烟农去青去杂约时定量交售合同确认专业化分级评级烟农确认过磅结算成包件烟存放出库”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操作流程,实现“分、收、调”一体化作业。散烟收购试点涉及农户345户,共收购烟叶590.10 t,烟农收入1 274.33万元;上中等烟比例94.9%,较全县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均价21.60元/kg,较全县均价提高0.93元/kg。参与散烟收购试点的烟农接受了这一新的收购办法,对收购效果也比较满意。

2 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力度不够,分级队伍技能水平不高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培训力度不够,分级队伍分级技能不高、等级标准把握不好。主要原因:一是对专业队伍培训时间较短;二是分级队伍自身素质不同,对标准把握不一致;三是分级工业务技能不够熟练,为追求数量和利益,不按流程操作,造成捆内纯度不高,影响等级合格率。

2.2 交售烟叶存在混杂现象

烟农在交售烟叶时存在混青、混杂、混部位的现象。具体原因: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对烟农指导、培训不到位,烟农下炕时没有按炕次进行堆放及交售;二是烟农习惯了常规的把烟收购模式,对散叶收购去青、去杂要求认识不足,有意不去青杂,导致分级工分级难度加大,致使等级纯度不高。

2.3 管理不善

一是调度不力。烟农按照约定交售量售烟时,分级队长没有对来烟进行水分、去青、去杂检测,没有按部位分类堆放及分配,导致分级时烟叶存在水分不够、烟叶枯燥、青杂较多、混部等情况。二是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对专分散收现场过程管理不到位,未严格按专分散收实施方案及操作流程进行管理,操作过程中分级组长、质管员、验级员没有找准工作接口,对质量跟踪意识不强。三是流程监管和考核不到位。没有实行逐级管理和逐级考核,分级组长对分级工分的烟叶没有验收就扎捆装筐,质管员没有对装框烟叶进行逐筐检验,验级员检验出不合格的烟叶在返工时没有严格按程序进行逐级考核。四是对合作社专业分级队指导、监督不到位。对合作社专业化分级岗位设置、作业流程、作业标准、过程考核、监管不力。

2.4 等级合格率不高

镇远县虽然制定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流程,但由于初次组织实施专分散收工作,管理人员和合作社对部分环节工作执行不到位,影响烟叶等级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散叶收购抽检的3个等级平均等级合格率为66.7%,收购等级合格率不高,等级不平稳,混高、混低、混色、混副组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表2)。

3 改进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机制,确保专分散收工作有序进行

为强化散叶收购管理,镇远县局(分公司)下发了《关于印发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质量管理、考核奖惩等相关办法。收购点严格落实文件精神,确保散叶收购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严格落实省、州局有关烟叶收购制度和纪律,积极推行“十个一”服务制度,实现收购流程顺畅、定级准确、等级平稳、管理规范、公开透明。

3.2 加大烟农培训和指导,提高来料质量

加大宣传力度,指导烟农去青去杂、按炕次堆放、按炕次交售。在烟叶开始烘烤时,烟草部门与合作社及时组织技术员和专业队伍进村入户对烟农进行去青去杂指导培训,引导烟农“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提高烟农对散叶收购去青去杂环节的思想重视。同时指导烟农去青去杂后用预检绳扎捆(每捆5 kg左右),扎捆后统一用布制预检带成包(20~30 kg/包),按炕次堆放、按炕次交售,从而加快烟叶交售进度,提高散叶分级工作效率和散叶交售纯度及等级合格率[2-3]。

3.3 加强分级队伍技能培训

按照GB2635-1992中对分组、分级的要求,加大分级工、分级组长、质管员和验级员的分级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区分部位、颜色、组别的能力和操作熟练度,确保等级纯度。

3.4 加强过程管理

3.4.1 加强烟叶调度管理。分级队长对待售烟叶进行水分和去青去杂检测时,要求待售烟叶水分达到GB2635-1992要求,无明显青杂,不予收购烟叶在5%以内视为合格,合格的烟叶按顺序、部位调度到相应的分级台,提高烟叶分级速度和纯度。水分偏低的进入回潮室进行辅助回潮,去青去杂不合格的返回烟农重新去青去杂。同时,按要求清理非烟物资。

3.4.2 严格程序分级,实行工作台面定级。为便于现场管理,严格按照工位职责进行分工操作,即:一工位严格搞好去青去杂、分部位;二工位分好较少色组等级;三工位分好较多色组等级,纠正差异,判断上、下限的幅度。通过质管员把关直接在工作台面上定级,提升等级纯度。

3.4.3 强化同质同筐,提高等级质量。对装烟箩筐进行编号,每张分级台放5个箩筐,编号分别编为1~5号,分级组长扎捆装筐时做到同质同筐,避免混级、混色、混部,确保烟叶等级纯度和质量。

3.4.4 制定样品,确保收购标准统一。根据GB2635-1992技术要求,由主评员组织验级员、质管员对照收购仿制样品进行仿制,样品仿制好后每天组织分级人员观摩样品,统一标准,确保分级工判断标准平衡,提高烟叶分级质量。

3.4.5 把好等级纯度验收。分级组长对分级工分好的烟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分级组长用备好的布条扎捆装筐,扎捆重量在0.5~1.0 kg,并报请质管员检验。等级纯度低于80%的责令分级工返工。

3.4.6 做好等级纯度复检。质管员对报请检验烟叶随机抽检,抽检框内上、中、下层烟叶部位、颜色、纯度是否达到要求。抽检烟叶部位一致、颜色清晰、纯度达到80%的开具合格证,进入下一环节。复检不合格的责令分级组长返工,返工产生的分级费用由分级组长承担。

3.4.7 把好对样定级。验级员依据收购样品对交售烟叶进行逐筐定级。分级纯度低于80%的烟叶退回重新分级,并记录相关情况,为考核质管员提供依据。退回重新分级的烟叶所产生的分级费用由质管员承担。

3.4.8 收购烟叶进入成包库后严格按照烟叶不落地要求进行成包,实行“分、收、调”一体化管理[4]。

4 取得的成效

通过试点实施和改进,初步探索出了适宜镇远县的散叶收购管理制度、专业化分级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等,为推广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积累了经验,并且有效提高了散叶收购等级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改进与完善试点存在的问题后,镇远县2013年散叶收购等级合格率明显提高,平均合格率为71.5%,混青杂现象明显减少,等级纯度较好(表4)。

5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的重要因素;烟农下炕搞好去青去杂、按炕次堆放和交售可有效提高来料纯度,是加快分级工分级速度和提高烟叶等级质量的前提;专分散收现场人员多,通过样品观摩可将分级人员的眼光迅速提高并趋于平衡一致,从而达到平稳等级、提高等级纯度的目标;加强现场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做好环节对接与考核和散叶收购过程管理,是提升等级质量的关键和保障,有利于散叶收购工作的平稳进行,可有效提高烤烟收购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提升烟叶原料供应水平,保障烟农根本利益。

6 参考文献

[1] 李建锋.烟叶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初探[EB/OL].(2011-08-24)[2014-01-16].烟草在线,http:///tobaccoleaf/purchasing/mangement/20118/201182310590_479343.s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2635-1992烤烟[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3] 王灿. 金叶“散”收 创新求变――湖南烟草商业全面推进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综述[J].湖南烟草,2013(5):37-39.

[4] 何命军,周世民.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业科学,2013(6):28-30.

上一篇:碧流河水库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防控对策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求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