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爱有加,助力学困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2-09-27 03:29:23

严爱有加,助力学困生健康成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不是一般齐”。在班级中,总会有几个学习成绩差、思想觉悟不高的学生。他们自己不愿意学习,还经常在教师上课和同学学习时故意捣蛋,干扰师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将他们称为“差生”“后进生”,现在叫他们“学困生”,但都是一个意思:他们学习差、思想差,同学不喜欢,教师不待见,父母头疼,而且经常给班级抹黑、拖后腿。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上学之初就如同一块块未加雕琢的璞玉,并无“学困”之说。他们之所以在后来的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主要是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不当,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久而久之,他们多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于是便变得更“差”了。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教育的责任要求我们不能对他们轻言放弃,我们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正的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活泼地发展。当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教师的宽容和爱心去转化学困生。教师应做到严爱有加,具w来说,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严爱有度暖心灵

学困生大多缺少和需要的是温暖和爱,因此,对他们要一切从爱出发,对待他们的困难尽力相助,对待他们的忧思热心化解,主动接近,平等相待,真诚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学困生反复“犯错”的次数可能会更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宽容他们,理解他们。不要把这种“反复”当成是“不可饶恕”或“不可救药”的。只有使学困生感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怀以及同学的友情,才能逐步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他们才会欣然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当然,教师的这种宽容是有度的,不能滥给。教师要在他们犯错时宽容,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批评,以免学生把教师的宽容和爱心当做是一种纵容和默许,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使学生养成了无所谓的态度,得不偿失。

二、重视学困生的学习动态,严抓点滴不放松

学困生的学习可以说是令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他们大多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苦处”,保护他们学习的自尊心,严禁说“你不信”“笨死了”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更不能做一些偏袒优等生而歧视学困生的行为。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挥长处,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心理。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教师就可以安排他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或班级黑板报等,使他们感受到“原来我在班级中也是有作用的”。其次,要在学习上偏重对待学困生,上课时遇到简单的问题时有意地提问他们,必要时课后对他们开开小灶,给他们补补基础课。最后,对他们学习方面已经取得的进步要严加巩固。要督促检查他们的学业完成情况,对正在解决的问题进行跟踪训练,以达到彻底掌握的目的。

三、加强与学困生的家庭联系,严格追踪勤教育

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作为转化学困生的主导力量,要协调好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期家访、“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与学困生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使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他们与孩子的沟通优势,让他们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是将孩子扔给教师就万事大吉。另外,教师要及时利用家校联系记录册、学困生转化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记录学困生转化的点点滴滴,并按计划定期进行追踪教育,巩固转化成果。在各方面教育的合力下,尽早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四、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树自信

学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逆反、厌学、自卑、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他们大多不愿与人交往,存在人际交往的缺陷,尤其是与他们谈学习和个人生活时更为敏感。对于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个人谈心、书信纸条、榜样暗示、主题班会等形式,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以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支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培养他们拼搏进取的精神,使他们更加阳光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助力学困生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学困生更是受到各种各样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化,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努力探索,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健康成长。

上一篇:浅析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