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艺术与电影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时间:2022-09-27 03:17:52

歌剧艺术与电影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歌唱为主,其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歌剧自产生到发展的90多年间,既与传统的戏曲艺术有很大程度的区别,又完全不同于西洋歌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样式。但是,由于产生时间较晚,其艺术样式尚未成熟,所以很难与中国戏曲艺术相抗衡,更不为世界歌剧艺术的发源地所承认,其处境很是艰难。但中国歌剧一直在探索、在发展,并且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如《麻雀与小孩》《扬子江风暴》《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红珊瑚》《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其传播手段极为迅速与便捷。电影艺术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歌剧艺术一直在以舞台演出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步伐相当缓慢。当歌剧遇到了电影之后,其地位与影响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中国人民空军政治部歌剧团演出的舞台歌剧《江姐》拍成了歌剧电影艺术片。歌剧艺术与电影技术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江姐》这部革命题材的歌剧作品一夜之间风靡了整个中国,波及了海外。歌剧电影艺术片《江姐》在为宣传和弘扬歌剧艺术、为培养歌剧观众、为歌剧艺术在中国戏剧界争取到一席之地、为歌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歌剧艺术开拓演出市场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笔者原本是一名主工戏曲艺术的艺校学生,对歌剧很是陌生。在少年时代观看到了这部歌剧电影艺术片之后,先是喜欢上了这部革命题材的作品和剧中的江姐、双枪老太婆、孙明霞、华为等几个革命英雄人物,后来才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歌剧艺术。如今,笔者也从豫剧界转行进入到河南省歌舞剧院做了一名独唱演员,从此更加关注中国歌剧的演出作品和未来发展。

电影版本的成功离不开舞台剧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歌剧舞台剧《江姐》是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的扛鼎之作。在音乐家的反复琢磨、推敲砥砺下,“红梅赞”“绣红旗”“告别战友”等经典唱段陆续出炉,后又经过精心编排,歌剧《江姐》终于在1964年9月在首都北京隆重首演。《江姐》这部歌剧搬上舞台至今的40多年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歌剧观众。一提起《江姐》,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那位身着藏蓝的旗袍、鲜红的毛衣,头戴洁白的围巾,身体虽略显单薄却一身浩然正气的女子形象,是“红梅赞”“绣红旗”“告别战友”“春蚕到死丝不断”等经典唱段的优美旋律和深情歌词,是小萝卜头小心翼翼地手捧火柴盒、向着高高的监狱天窗放飞蝴蝶的天真笑靥,是几位女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之后,饱含欣喜与深情,围坐绣出五星红旗的场景……在温情中、细节处展现出革命烈士冷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可以说,舞台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是我国本土歌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是歌剧的发祥地欧洲歌剧界最为认可的中国本土歌剧演出剧目之一。2004年德国戏剧节主席贝尔・哈斯评价歌剧《江姐》道:“江姐就是中国的圣女贞德,她既是英雄,又是一个充满爱情意味的真正女人。”

这种高度的评价和公认的极其重要的位置,才是歌剧舞台剧《江姐》被拍成电影之后被全国甚至国外的观众、歌剧界专家所广泛地喜欢与关注的根本性原因。反过来,歌剧《江姐》能产生广泛影响的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被拍成了电影。

一部经典的歌剧作品,其艺术魅力永无穷尽。对于《江姐》这部电影歌剧艺术片,每一次欣赏笔者都会热泪盈眶,都会有颇多感受和新的发现,也会引起更深层次的思索。

电影技术突破了舞台上表现手段的限制,将变幻多端的画面与人物的特写镜头、近镜头、远镜头相结合,配以歌剧艺术的核心艺术形式――歌唱,来完成角色艺术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情感的宣泄、情绪的传达、内心世界的揭示、情节的递进。当身负重任的江姐闯过反动派的重重封锁来到川北时,她满心欢喜、信心百倍地想着马上就能与分别许久的丈夫彭松涛会合并共同带领游击队与敌斗争。然而,她却看到了亲爱的战友、心爱的丈夫被敌人砍下了头悬挂在城门上。这个时候,电影的处理非常准确、到位,艺术性极其强烈。江姐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老彭!”乌云滚滚、竹林摇曳、金星闪现,凄美哀怨的伴唱声起:“啊!天昏昏野茫茫,高山古城暗悲伤。”江姐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头晕目眩难以站立,她悲痛万分地、心急如焚地唱出:“寒风扑面卷冰霜……多少年患难相依甘苦共尝”。接下来,音乐由急切转为慢速低徊,江姐呆坐在石头上望着天空、远方、白菊,沉重、深情地唱道:“老彭啊……你在何方?”伴唱声起:“你在何方?你在何方?”音乐再转,二胡独奏引领着旋律的变换与情感、情绪的转变,江姐陷入了沉思,她含情脉脉地、速度较慢地唱道:“曾记得长江岸边高山上……战斗到五洲四海都解放。”音乐由舒缓转为急骤,江姐环顾四周,快步向前,遥望着城头坚定地、激动地、声音明亮地唱道:“你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响……只说是并肩战斗求解放……”音乐再转为低速、深沉、压抑。江姐眼含热泪、悲伤难忍、幽咽缓慢地接唱道:“谁知你壮志未酬身先亡。”这一句唱中加进了江姐的抽泣声,更加表现出了江姐的悲痛情绪。江姐徘徊不定,此时加进了川剧中的锣鼓点,伴唱声起:“风声紧锣鼓响敌人在身旁……”江姐一下子清醒了过来,她若有所思地唱道:“我怎能在这里……”然后伴唱声起:“痛苦悲伤。”音乐再转向欢快轻松,江姐的心情豁然开朗,她要把悲痛化为革命的动力,她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了熊熊烈火和希望。男声抒情独唱声起:“红岩上红梅开……”江姐接唱道,“老彭的声音响耳旁,全身添力量。”然后音乐转向激越,江姐的革命斗志再次昂扬振奋,她坚定自若、激昂慷慨地唱道:“怒火烧干眼中泪……昂起头挺起胸奔向战场。”

一幅幅流动真实的画面、一段段精彩优美的唱腔、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催人泪下的情感磨难、残酷激烈的敌我斗争故事……这就是歌剧《江姐》从舞台到电影成功转换后所给笔者带来的审美愉悦、思想教育,以及由此引发的笔者对歌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些许思索。

作者单位:河南省歌舞剧院

上一篇:舞蹈教育与美育 下一篇: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红灯记》中李奶奶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