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竞争对手还是朋友

时间:2022-09-27 02:59:05

假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不是反法西斯力量一方,而是希特勒德国和恶贯满盈的日本,他们还会给被武力占领的国家以地位吗?起码这是很可怀疑的。

人类社会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不能不谓之久远。然而人类世界的秩序却仍然未能走出“丛林”状态,按照赵汀阳先生的说法,是“有世界而无天下”,因而,还不能摆脱乱世。由此,令人联想到亚历山大・温特所提出的国际无政府结构下的三种文化形态及其所表征的三种国家间的互动方式。

温特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就这个“有世界而无天下”即无政府结构的世界,从文化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这样三个截然不同而又相互递进的文化类型,“属于哪种结构取决于什么样的角色―敌人,竞争对手,还是朋友―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以下所有引用温特的引文均出自《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

敌人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则为霍布斯结构,竞争对手占主导地位则是洛克结构,而朋友占主导地位就是康德结构。这里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是角色结构,由于角色结构不同,国家间的互动方式也不同:“敌人的姿态是相互威胁,他们在相互使用暴力方面没有任何限制;对手的姿态是相互竞争,他们可以使用暴力实现自我利益,但是不会相互杀戮;朋友的姿态是相互结盟,他们之间不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并协力抗击对他们的安全构成的威胁。”

最早出现的无政府结构是霍布斯结构,这是典型的“丛林”状态,它的行为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政治行为体的行为原则是不顾一切地保全自我,消灭敌人,生存完全依赖于自我的军事权力,安全是高度竞争的零和游戏。在这一结构中,安全困境十分严峻,政治行为体随时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张状态。因而,兵连祸接是其显著特征,行为体将常年处于战争和准备战争状态。据统计,世界在公元前1000年时有60万个独立的政治单位,及到近代只剩下了几百个。我国春秋初年也有大小诸侯国几百个,到了战国时期就只有七个强国了。

第二个出现的无政府结构是洛克结构。温特认为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建立以来,“霍布斯自然状态中不是杀人就是被杀的逻辑已经被洛克无政府社会的生存和允许生存逻辑所替代。”这是由于洛克文化的角色结构是竞争,不是敌对。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于的态度,霍布斯状态不承认国家,而洛克文化的基底在国家,而且这种还被国际法予以确立,因此竞争的基础是法治,虽然还是一种弱法治。在这一结构之下,战争既被接受也受到制约,战争虽然仍会夺取大量人员的生命,但却不夺取国家的生命。所以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家有的尽管十分弱小,也鲜有遭到灭亡的。

第三个出现的无政府结构是康德结构。温特认为,这是一个在西方新兴起的政治文化,它的基础是友谊的角色结构,在这一角色结构中,国家之间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的方式解决争端;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三方的威胁,双方将共同作战。洛克文化要防止的是国家的毁灭,而康德文化甚至连国家间的相互进攻都不允许。发展这种结构,有可能使国际社会逾越无政府状态,走向一个“后无政府体系”的世界。

温特的三种无政府结构说,把社会学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把文化作为形成一种国际结构和改变一种国际结构的深层动因,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历史循环论的发展观,也能说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国际关系现象。但似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起来之后,20世纪上半叶就接连爆发了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认为洛克式的竞争体系是此时世界的主体结构,是不是有些勉强?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来解释后发资本主义强国和原有资本主义强国之间,为争夺霸权,争夺资源、市场和投资地而进行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是不是更为合适?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假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不是反法西斯力量一方,而是希特勒德国和恶贯满盈的日本,他们还会给被武力占领的国家以地位吗?起码这是很可怀疑的。

如果仍用温特的三结构说来加以解释,那么应该认为,在同一历史阶段,很可能是三种结构或者至少是前两种结构并存,只不过有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罢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地位应该还会发生转化。否则就难以理解会发生如此丧心病狂、造成几千万人死伤的残酷战争了。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路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秉持这种观念前行要比太过乐观会更坚定,更扎实,更不会意志受挫。

上一篇:新课改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象 下一篇:完善库尔勒市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