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写就真情

时间:2022-09-27 01:41:04

钱理群先生在《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作文教学变成一种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怎么写,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与个人情感触动的源头相违,而作文又贵在一个“真”字,真情实感方成佳作。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笔者上了一堂感悟式作文公开课。

这堂课是以“讴歌亲情、感恩父母”为话题,配合人教版必修五的表达交流部分而设计。笔者设计了一个以体验式为主的课件,搜集了一些关于感恩方面的影像、图片、散文、音乐等素材。笔者希望课堂能达到三个目的:增进学生对自己父母的认识;扩大学生感恩话题作文的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形式,然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最缺乏的就是体验。这节课上,学生们大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由此反观,笔者觉得有许多方面会对自己今后的作文乃至语文教学产生影响:

第一,作文教学不应是畏途,而是师生共同体验的心路。“感恩”是我们这个转型期社会大力倡导的话题。教师在备课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无疑也受到了一次教育,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受到的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语文作文许多话题其实都可以设计成这种体验式的,如“压力”、“幸福”、“贫富”、“青春”、“自信”、“同情”、“阳光与阴影”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由此可见,写作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也应该放开视野,广泛接触,怀着一颗慈爱的心去备课,才能实现师者的真谛,才能从课堂上找回自信、赢得学生,从而走出一条师生共同体验的心路。

第二,启发性的课堂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途。单纯地分析题旨、肢解佳作的作文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一写作文时就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的问题。本节课,笔者创设了三个情境,帮助学生领悟:其实真情就在他们身边。首先,笔者播放了电视诗歌散文《母亲》,让学生理解作家肖复兴在文章中饱含的爱母之情,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感恩的魅力。然后,笔者又由对“孝”字的新解和网络图片的赏读带领学生思考自己的父母是否曾经也如此地呵护过我们,并做一个随机的课堂调查。最后,笔者出示了两篇写亲情的佳作。通过对文章情感的领悟,让学生再度入境,思考自己的父母此时身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落伍”。写作是学生的自我意识,那么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就是教师的责任了。

第三,感悟之后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有时,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作文太空洞,没有什么新的立意,以致于命题作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其实,教师也应好好想想,如果我们去写一个没有任何经历的谈不上有很深感悟的事,我们又能写成什么模样?恐怕也只是语言贫乏、内容空洞之作吧!然而这次作文,笔者看到了许多同学的真情实感之作,这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班上有一位女生,前段时间吵着要转到理科班去,结果她的父亲多次来校为她转班求人,后来她如愿以偿。这节课后,她在作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在文尾写道:“父亲,我知道,您早已原谅了我的任性。可是,我不能原谅我自己,我要在灵魂的深处洒下道路的心雨,让蒙尘的父爱复显光辉!”很显然,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心灵的忏悔,这份悔是发自肺腑的。

第四,德育、阅读、写作三结合的语文课是最有实效的语文课。这堂课首先是作文课,但它以体验为主,因此为了让体验的方式多样化,笔者选取了两篇小短文:一篇是《妈妈的传呼》,一篇是《树上的鸟儿》。第一篇讲的是一位儿子被母亲的传呼骗回家中,因为他总是工作繁忙很少回家,而这次竟成了母子间最后的相聚。第二篇是将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在院中和父亲的一段对白与十八年前父子同样的一幕进行对比。当年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认识乌鸦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几十次,而如今的儿子面对眼拙耳背的父亲重复了三次就不耐烦了。学生读这两篇短文后都注意了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都感受到了自己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相似的一幕呢?

第五,语文课堂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使其更生动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堂课笔者就从网上搜集了许多素材,录制了央视三套的电视诗歌散文《母亲》、录用了一份关于中学生亲情观方面的调查数据、选映了一些网络上具有震撼力的亲情图片等。第二天,笔者向学生征求选修课的教学意见时,全班五十多位同学几乎都有一致性的要求,那就是希望老师多用多媒体授课。由此可见,教师如何使用大量的教学资源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无疑是当下最便捷、最丰富的资源库,据不完全统计,它大概有100多万个信息源,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那我们的课堂自然也会充满着和谐的美妙音符。

新课标反复强调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再次说明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必须是他们自己感悟体验的生活。这样的作文课才会深入学生心灵,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摄人心魄、荡气回肠。

(汪成林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级教育硕士 241000;安徽省安庆市杨桥高中 246007)

上一篇:自学·讨论·运用 下一篇:具备圈点意识,掌握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