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土”归真

时间:2022-09-27 01:17:09

当人们想尽办法往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加入科技元素以使其变得环保时,改造生土窑洞却展现着其“接地气”的一面:为黄土高原上的农民设计。生土窑洞这种传统住宅与地貌融为一体,不会产生建筑垃圾,望天入地,冬暖夏凉。

“在调研时我们看到当地的农民生活极其贫困,居住条件原始,我们感到很心酸,觉得要为他们做些事情”,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绮曼教授向记者袒露了初衷。她于2009年发起了“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课题及相关公益活动,由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北京服装大学环艺专业以及太原理工大环艺专业四间大学的师生组成联合设计组,选定了陕西省三原县柏村社的地坑窑洞作为改造对象。2012年年底,该项目获得了香港设计营商周“亚洲最具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特别奖”。项目开展后,当地政府出资100万,现已完成了7座地坑窑洞的改造,每个花费约3至10万人民币。

窑洞作为一种存在了好几千年的建筑形式,本来就有许多天然的好处,如冬暖夏凉、隔音减噪和零排放量,是天然的“会呼吸”的建筑。但由于缺少现代生活设施设备,居住时存在不便,如采光不足、通风较差、无卫生设备等缺点。张绮曼教授的设计组为窑洞加上了现代的食水和卫生系统、太阳能与热能科技、通风设施、沼气利用系统等,使生土窑洞成为了完全是自体循环的绿色建筑。为了保留其原生态特点和民俗色彩,师生们利用民俗艺术来装饰室内及庭院,使之变得古朴而时尚。

针对当地居民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设计者为当地居民量身定做了不同的设计。比如被命名为四号坑的土窑洞,由七个室内空间构成,功能分别是长辈房、大哥房、孙女房、两个厨房、牛棚以及猪圈。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布局方式,根据每个房间的使用人群及使用程度的不同,长辈房定义为记忆,大哥房定义为过渡,孙女房定义为现代,居住区的墙壁都采用极富当地特色矿土“白土”的粉饰。厨房则定义为体验,墙面保留了原有土色,厨房家具也是在原有基础上修缮,增加就餐空间;牛棚与猪圈的设计基本保留原状,并进行修缮。

不过,项目组并不仅仅满足于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能否给农民带去直接的经济实惠呢?“政府支持窑洞改造是为了商业化,这样政府既有保护遗产的业绩,又能有商业化效益。同时,还给农民带来好处”,张绮曼说。因此在设计与改造时,设计师们也做了将窑洞改造成特色旅店的打算。比如已改造完成的一号坑,就考虑到窑洞的西面和北面朝向最好,能接受到日照,因此将其布置为客房。西面靠东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空间,设置为接待室,内部的小洞改为酒窖,白天接待客人外,晚上则变身为一个供旅客休闲、娱乐、聚会的小酒吧。窑院入口边设厨房,方便运输食物和其他物资。厕所利用窑洞可淘挖的特性,在0.8米处架空,上设卫生间和浴室供客人使用,下挖1.5米作为粪便收集处理室,并通过和入口之间挖出的走道直接运出,不经过庭院,避免了通常粪便处理时的臭气影响环境。

张绮曼教授介绍,三原县离陕西的省会西安仅1小时的车程,已有地产商前来参观,“他们希望开发窑洞住宅,将其卖给当地人”。据了解,曾在三原县工作过,该项目也专门将旧居改造成了展厅,供人参观,也可作为开会与活动的场所。(文/邱月烨)

上一篇:小角色傍上大领导 下一篇:面对“后进”巧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