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t套肠病发病情况分析

时间:2022-09-27 01:08:15

斑点叉尾t套肠病发病情况分析

摘要 斑点叉尾t套肠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新型的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很大,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t发病死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斑点叉尾t套肠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主要在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主要发病季节是在春夏,3―5月为其高发期,发病的鱼体鳍条基部、腹部等处充血、出血,红肿出血,有的出现脱肛现象,肠道出现肠套叠现象,可以通过外用复合碘或沐菌消III型消毒,内服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和应激宁III型进行治疗。

关键词 斑点叉尾t;套肠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66-01

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病害日渐增多,新的流行病也不断出现[1-2]。由于鱼病的特殊性,使得养殖户只能以预防为主,辅助药物治疗。在进入春夏季节,安徽地区气温和水温不断上升,病原微生物活跃,鱼病进入频繁发作的季节,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给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养殖户重大的经济损失。斑点叉尾t(Ictalurus Punetaus)是我国引进的一个水产养殖品种,在安徽省及华东地区均有较大的养殖面积。笔者在2015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对安徽部分地区的斑点叉尾t套肠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2015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先后对安徽省天长市川桥水库和高峰水库以及合肥丙子渔场等个体养殖户进行了斑点叉尾t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往年治疗斑点叉尾t套肠病的药物用法用量进行了调查。

1.2 试验仪器

剪刀、镊子、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放大镜、显微镜等。

1.3 调查方法

主要是前往发病的鱼塘或水库网箱,观察鱼体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并打捞3~5条症状典型、半死不活的病鱼上来,先用肉眼观察体色有无异常、体表是否弯曲,解剖查看体内脏器有无病变,用显微镜观察体表、鳍、鳃等部位的黏液。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向养殖户了解发病情况、既往病史、发病后是否及时用药以及以往所用的药物和剂量[3]。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植物根系,人和动物的体表与消化道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生化反应不活跃,但能快速分解麦芽糖而迅速产酸[4]。

2.2 流行情况

2005―2007年,斑点叉尾t套肠病开始在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t中流行,特别在2006年4―6月,几乎所有当地养殖斑点叉尾t都发生过,有些甚至整箱死亡。斑点叉尾t肠套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常与肠型败血症误诊。该病主要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5],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一般每年3月下旬或4月开始发病,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3―9月是其发病期,3―5月为高发期。发病水温多在16 ℃以上,病程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缩短;一般病程在2~5 d,发病率在90%以上,严重可达100%。发病池塘一般水较肥,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都超标,增氧条件差[6]。

2.3 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都是在水生动物疾病中罕见的。由于斑点叉尾t发生套肠症时,常常伴随多种致病菌的综合感染,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因此在套肠症发生前和发病时常常会有一些伴随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病鱼鳃丝肿胀发白,有大量黏液,随病程的发展,病鱼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大的褪色斑块直径3 cm,以后在褪色斑的基础上发生溃疡。病症发展到后期,鱼体体表出现大面积出血症状,体表出现大块溃疡,头顶或下颌处出现一溃疡斑,深可见骨,病鱼红肿出血,有的出现脱肛现象,腹部肿大,大量腹水,肝脏土黄色或发白、质地变脆,肠道出现一处或多处套叠,甚至出现肠溶断。经解剖发现,腹腔内充满大量淡黄色的腹水,胃肠道无食物,且局部充血;肠道充血肠腔内有大量含血的黏液,在后肠出现2个肠套叠,发生套叠和脱肛的肠道明显充血和坏死(图1、2)。有些鱼还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个别病鱼鳔充血。

2.4 治疗方法

在治疗时,可外用复合碘或沐菌消Ⅲ型消毒,内服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应激宁Ⅲ型。其中,氟苯尼考的用量为混饲鱼每千克体重投饵投喂10~15 mg(以氟苯尼考计)即相当(下转第273页)

于每千克鱼体重0.10~0.15 g(以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2.0~3.0 g),1次/d,连用3~5 d。

3 讨论

3.1 鱼种选择

选用健壮无病的优良苗种。鱼种尽量就地培养,减少搬运,下塘或进箱前进行鱼体消毒,病死鱼要及时捞出深埋,而不能随处乱扔。

3.2 加强饲养管理

水质、气候突变的时候要注意防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坚持“四定”投饲,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以免增加本病发生的机会,并经常加注新水。日常养殖过程中,采用华扬内服保键制剂(应激宁+三黄散),定期投喂[7]。

3.3 药物预防

本病是在开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水温多在16 ℃以上,要及早预防,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如应激宁、三黄散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及早治疗,内服与外用消毒同时进行。套肠症发病严重时,鱼几乎不吃食,因此当池塘中有发病征兆或少量发病时,就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错过时机,造成损失。

4 参考文献

[1] 叶金明,杨显祥,姜增华,等.国内渔药使用现状、问题及合理化建议[J].中国水产,2007(5):65-69.

[2] 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童桂香,黎小正,韦信贤,等.斑点叉尾t触套肠症的病原鉴定及其药敏特性[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6):475.

[4] 黄惠影,石云金,江水来.斑点叉尾t肠套叠病的防治浅析[J].江西水产科技,2011(3):39.

[5] 林雪峰,朱丹,周文裴,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及药敏试验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28):73.

[6] 耿毅,汪开毓,陈德芳,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5):28-31.

[7] 李刚.斑点叉尾t套肠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水产,2015(10):106-107.

上一篇:舍饲养羊疾病预防及常见病防治 下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