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在“区域发展”一课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7 12:46:03

“整体性”在“区域发展”一课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地理教学;生态环境问题;

整体性;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121―01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征,整体性指的是某地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而差异性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地理环境的相异性。因此,在分析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充分利用整体性原理,使得前后知识充分联系,增强分析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下面,笔者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来分析如何运用“整体性”来解决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

一、总体思路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气候状况,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产生新功能,其新功能之一就是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即自然环境具有维护自身相对稳定的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方面,是指可能会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但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但最终使生态环境围绕一个平衡值上下波动。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发”即指地理环境要素的自然变化,也指人类活动导致地理要素的变化,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这里的“发”则更侧重于“人类活动导致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所以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这种变化也是一分为二的,即有可能是良性变化(生态环境改善),也有可能是恶性变化。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即区域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基础)和某要素的自然变化;人为原因,即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某要素的变化,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可以从某要素入手,达到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的分析。

按照以上思路,西北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为温带;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为大陆性气候;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节多大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降水少、温差大;由于降水少,所以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而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一是导致土壤贫瘠,二是导致流水作用微弱,加之冬春季节多大风,植被少,摩擦力小、对风力的阻挡弱,使得风力作用显著,这就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温差大导致物理分化显著,所以平地多沙质沉积物,这就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风沙活动易发,这就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基础。降水少,地表干燥,地表物质易被侵蚀、搬运。由此可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存在荒漠化潜在威胁。以上对西北地区各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就是对整体性表现之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具体应用。

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本身存在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自然要素的变化,又会影响荒漠化的进程。降水增多会抑制荒漠化的发展、降水变少会加剧荒漠化进程。但由于自然环境整体具有平衡功能,所以这种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是很小的,所以荒漠化形成的主因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为原因。

(2)人为原因的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会“牵一发而东全身”,而“牵一发者”就是人类。在西北地区,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表现为对地表植被的过度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对土地的过度使用,如过度开垦;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表现为对地理环境利用方式不当,如对水文条件的破坏,如水资源利用不当,对地貌的破坏,工程建设后处理不当。一个地理要素恶化了,就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体的变化,从而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2.荒漠化的防治

人类活动可以使地理环境恶化,也可以从某一要素入手,使该要素优化,从而使地理环境这一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如植被方面,可以恢复自然植被、营造防护林体系,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土地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水文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适度掘井等;也可以是多个要素齐手并抓,综合治理荒漠化。这一切实现的根本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整体性原理在区域生态建设其他方面的应用

通过整体性这条主线,将荒漠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这一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上一篇:高三数学解题教学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中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