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吹拂的山岚

时间:2022-09-26 11:29:28

木里水洛金矿应该是此次穿越途中惟一一个有小卖部的村子了,我们的马队停经这里补充一些饮料。木里产金,当年洛克的文章中就描述过“木里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因为水洛河里蕴藏有金子,给喇嘛寺庙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喇嘛王给予四个大喇嘛令人嫉妒的特权,只有经他们允许,才能够采集和淘洗河中蕴藏的金矿资源……”而木里王赠送给洛克的礼品之一,就是个金碗。这段水洛河富含金沙,聚集了不少前来淘金的人。从木里到水洛的车上我们遇到一个曾经的淘金人,但由于投入太大,收不回成本,如今改给其他淘金人出租挖掘机了。

出了金矿就在半山腰的小路上穿行。河流将峡谷深深切割,高原5月的山脉还是一片暗色,马队过处尘土飞扬,一路无语,寂静的谷地间只有杂沓的蹄声纷至,正午阳光在头顶上旋舞,灼热的空气像顽石样哽塞在喉头。

经过几个藏族小村落,都是典型的藏族建筑,木门被雕画得五颜六色,高墙上洞开的小窗被环涂上黑色的边框,又显得如此冷峻。虽然这里不通公路,但都未寻见马的踪迹,只是山路上不时随着发动机的嗡嗡迎面冲来辆摩托车,当地人更多地使用了现代的交通工具。木里曾是茶马古道重要的一站,可如今被新拓的道路逼到山地尽头的马帮身影已经命定地消失了,只在许多个充满往日回音的黄昏幻化为一种隐约的旋律。

脑子像患肠扭结的马肠子,乱糟糟的,直至随着轰轰的水声来到白水河边。白水河源于岩层深部的溶洞,呈乳白色,也被称做“牛奶河”,宛如一根洁白的哈达飘荡在贡嘎山脚下。眼前的河水丰润清澈,从远方山谷中奔流而来,沉稳地撞击着河里的岩石,激起阵阵白浪,映衬着碧空的通透。在河边葱郁的林中小憩,脑子和心灵都顿时打开了混沌,如河水般透彻清冽起来。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大山深处不通公路的藏族小村庄呷洛。生机四溢的青稞田在山坡上高低错落有致地铺陈开来,随着天上棉花糖般的云朵变幻所投射下的疏密光影。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碧绿、翠绿、黛绿、墨绿、嫩绿、青绿……立马于斜阳下的半山,面对充满如此隐秘气息的田园村舍,那个叫“香巴拉”的古老王国不时呈现于我心。

“那天晚上,睡在帐篷里,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木里,我还梦见中世纪的黄金与富庶,梦见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逸,舒适与美好。”这是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博士对他的朋友所描述的木里王国。木里在外界的传说中一直是神秘的,人们愿意把它看做是“香巴拉”。

在藏传佛教经典《大藏经》中,有“香巴拉”一词。里面说,香巴拉王国隐藏于北方的雪山之中,整个王国被雪山环绕,八个莲花瓣状的区域与城市是人们的居处,中央又有雪山内环卡拉巴王宫,是香巴拉王国国王的住处。

其实“香巴拉”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心境,不执不迷,无欲、塔可夫斯基在其作品《多愁》中表达了一种永生永世挥之不去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有时是即便坐在自家的门槛上,也依旧在四处流浪。真正的乡愁并非地域上的情境,而是那种与内心的渴念之事物无法触及的不满足感,是一种本然者不在场的状态。”一切在于心境,心安处即香巴拉。

幻美甘泉

呷洛查理家是很典型的藏居,一进屋差点和

头牛撞个满怀,一层住牲口,二层住人,小心避开正道上的新鲜牛粪,我们把行李扛到二楼。火塘的篝火正旺,查理的老婆如同藏区的大多数妇女一样,缄默,勤快,忙着为我们烧水打酥油茶。查理确是他的藏族名字,身份证上的全名是“瓜奶查理”,我总感觉他的老婆应该叫“苏珊娜”。火塘背后的木搁架上挂了一杆长枪,这是查理年轻时候打猎用的,据说那时山上能打到很多獐子,现在政府禁猎了,过去的时光如篝火上的青烟一般飘散,这杆长枪只能作为一种纪念悬于孤僻的角落。

院子里养了两匹马,是他从泸沽湖那边买回来的。一匹是棕色马,肚子很大,一匹是灰色马,比较精干,看上去很像小张马场的那匹“耗子皮”,只是要小上两号。“耗子皮”后来成为了我的坐骑,它的名字叫“热阿巴”,是一匹小儿马。

第二天查理建议我们前往距离村子骑马两三个小时远的“神仙洞”一探。这是我们计划外的旅程,但出于对呷洛的流连,我们也愿意在这附近多盘桓一天。不过当我们置身于神仙洞周边成排的瀑布时,感觉确实不虚此行。

无数的水柱从顶端倾泻下来,在河道上汇聚成闪亮的溪流,筛过茂密树叶的阳光坠落在水瀑和青石的表面上,湿润的水气在树干问游动。水柱和青石接触的地方,无数水珠在四处自由飞溅,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小股的彩虹。查理说在特殊的季节,能看到绵延数米成排的大彩虹。

翻越垭口

马道在潮湿的原始森林里盘旋上升,树间漏下疏密的光影掠过坐骑热阿巴的额头,前额的鬃毛随着登攀的脚步一步一颤,小马此时显出了它在山地的优势,步伐沉稳有力,耐力极佳。

海拔升到了三千多米,冷杉林中成片的高山杜鹃怒放,每个粉红色的花苞中有十几朵小花呈球形开放,在马背上可以用手轻触到柔软的叶片,不忍摘取。林中有自然腐朽倒塌的树木,也有人为砍伐倒塌的树木,许多粗大的树干囿于交通的限制,无法运出去,就只能被丢弃在地上,新鲜的巨大断面在温润的空气中,看上去很是令人心痛。

原始森林中的土地很潮湿,马队走过后,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蹄印。苔藓与松脂的气息清香怡人。查理和嘎多体力极好,徒步上山也不喘气,在林中跑上跑下大声地吆喝骡马。悠闲的时候就在后面唱起藏族山歌,悠远的调子和山中树木泥土花瓣的清新气息融为一体,我和他们之间的惟一阻隔只是午后一道飘满浮尘的阳光的幕帘。

嘎多的歌声细嫩高亢,好似一个清纯的女声。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父亲双目失明,全家几乎就只指望他的收入了。那些尘土抱不住一个孩子孱弱而孤独的身影,充塞在他脑中的已不是学校灌输的种种有用无用的思想,而是水,酥油,失明的父亲等这些实在的字眼,如水珠般从晴朗的长天泻入胸中,激起回响。也许只有他在放歌的时候,能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

遮天蔽日的森林渐走渐亮,我知道距离山脊越来越近了,可当夏诺多吉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还是让人感觉有些猝不及防。雪峰在蓝天下显出威严的身形,顶部积雪被云朵投下的阴影遮盖。

夏诺多吉,仙乃日,央迈勇是守护亚丁藏民的守护神山,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6032米),南峰央迈勇“文殊菩萨”(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金刚手菩萨”(5958米),据说若藏民能够朝拜三次神山,便能实现今生之所愿。

沿着山脊上的羊肠小道前行,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深深凹陷的峡谷,谷底有还未化冻的冰河蜿蜒。眼前 的道路忽而清晰忽而又显得摇摆不定,道路不过是一只神秘巨手随手舞弄的带子罢了,只是因为泥土与碎石飘忽得不那么舒缓罢了。

晚上的宿营地是一个小小的牧场,靠近树林的背风处搭了一个放牧人用的牛棚。风雪肆虐了几个小时后依然未止,不过小儿马热阿巴显得很兴奋,在积雪的牧场上撒欢儿。远山的松林全被白雪覆盖,夕阳在远处积雪的山坡上留下最后一抹余晖。查理很担心天气状况,我们即将翻越4900米的垭口,他很担心如果雪一直不停翻越垭口会很困难。周围挖虫草的藏民看到有炊烟也过来串门,大家围着篝火聊天,煮饭,气氛轻松愉快。没有和查理聊得很深入,但我相信马队的汉子总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深藏心底。每当静静默对一段水流,一角晴空,一团篝火,那些引人遐思的回忆便涌上心头,它们把神秘的力量重新灌入疲乏的身体,使它们能够满怀热情与信心投入早晨澄明清新的大气,踏上露水湿润的道路,驿铃荡开,目光的斜瀑溢满山峡。在黯淡的火光中想一阵子心事,白日积攒下来的困倦袭来,在帐篷中合眼后,还仿佛闻到马汗,烟灰的味道,和营地边的树林里清新的松脂香混在一起。

早晨风中的清新湿润被阳光慢慢烘烤干净了,满眼翠绿上闪烁申说着刺目的金属光芒,远山的脉迹愈益清晰。

连续两夜,我们都躺在澄明的大气里。夜里睁开眼以为天亮了,钻出帐篷,原来是月光。月亮第一次刺痛了我的眼,如此明亮,周边的牧场一片洁白。

最后一天翻越垭口前我们遭遇了冰雹的袭击,当时没有任何遮掩,砸在腿上生疼。满山的黑牦牛在冰雹中可是泰然若定,跟我们面面相觑。垭口将近五千米,上面布满祈福的经幡和代表若干心愿的玛尼堆。在垭口上还能看到仙乃日雪山顶端的光影流动,如梦如幻。直对央迈勇神山的山坡上有个小牛棚,我们在这里午餐,等待云雾散去。一两个小时后,山形渐显,连下面庞大的扇形冰川都显露无遗。待绕过山的另一例,天空更晴朗了,夏诺多吉带着蒸腾在山顶的云雾,也显现在蓝天下。至此我们完整地看到了稻城的三座神山。查理说我们运气算是相当好的。

最后一天的风景按理说是最壮丽的,但我们的感觉反而比较淡然。也许事情总是这样,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此行我们认为最值得的经历是认识了查理,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法,他们村没有电话,我们只有等待他有机会给我们打来。我在想,如果在某个意外的时间我们在喧嚣的北京城里接到查理的电话,是否还会记得这个心像大山一样沉默,身板像大地一样坚定执著的驮脚汉呢?是否还会记得那些走过的崎岖的马道,那些蜿蜒的河流,云雾中的雪山,那草尖上轻轻掠过的风,那旷野中灿烂阳光的普照?

上一篇:这是一个奇迹 下一篇:探险南乔治亚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