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官场之礼

时间:2022-09-26 11:08:43

清朝虽然全盘继承了明朝宫廷礼仪制度,却放弃了高呼“万岁”的习惯。即使在明朝,除了国家庆典要求文武百官集体“山呼万岁”以外,平日君臣议事,官员见到皇上也不喊“万岁”。明太祖曾说过“万岁实属虚词”,在常朝等议事活动中,官员行五拜礼,称颂“圣躬万福”。

清朝皇帝日常办公召见大臣分两种形式:一是个别召见,二是集体召见。召见俗称“叫起”或“见起”,老北京话后加“儿”音。遇到大事,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则召集王公大臣举行御前会议,参与人数众多,俗称“叫大起”。

皇帝每天要接受两次递牌,早晚各一次。《国朝宫史》说,皇帝每日视事,御养心殿暖阁或乾清宫西暖阁,先翻阅一册列朝实录、宝训。上午8时左右进早膳,阅王公、大臣名牌决定召见与否,饭后先批答奏章,随后开始召见。晚膳在下午4时左右,阅嫔妃名牌决定召幸哪一位。

官员、嫔妃所递的牌子为木制长方形小牌,顶部涂成绿色,俗称绿头签。上书个人名号职位。官员递牌子在景运门,先交给外奏事处,转给内奏事处由太监送到御前。皇帝决定见谁就翻谁的牌子,不见的则退牌。留牌官员排队等候依次叫进。也有当日不见,而留牌预定到他日的。

官员进宫都必须身着官服,绝不能随意着装。凡留牌官员,被宣召时,一律称叫某某,直接称名而决无大人官职之类的尊称。君臣关系超越年纪、辈分、官位等世俗客套,即使儿童皇帝称老年大臣也是直呼其名。而影视剧中出现皇上称某位官员为大人,则出于今人的想当然。官员面圣时一律称“皇上”,在宫中只有皇太后称“皇帝”。

乾清宫或养心殿的东、西暖阁,为皇帝召见之所。所谓暖阁,就是用木板隔开正房的进间或次间,木板壁涂银朱油,呈朱红色,上开一门,门上方安毗垆帽,好似僧人戴的帽子。房间内有炕,外面走廊有地炉。北京冬季寒冷,地炉向室内供暖,既可保持卫生又可避免煤气中毒。

召见开始,进见官员在太监带领下,至殿门由太监挑起帘子,官员进去,转到暖阁门前,再由太监挑起门帘,官员进入暖阁。

皇帝坐南沿炕,这是缘于北房光照与取暖的需要。带领太监为官员挑帘以后,迅速离去,回到院子里站得远远的,以听不到屋里谈话为距离。清朝管束太监甚严,绝不允许太监旁听君臣之间的谈话。

官员一进暖阁门,先行跪安礼。跪安礼,属于皇室专用,普通旗人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跪安的做法是:官员到来,先是一个立正,称颂“臣某某恭请皇上圣安”。紧接着左腿向前迈半步,右腿跪在地上,跟着收左腿跪下,上身直立,随后抬右腿,起左腿,站起来,既不磕头,也不称颂“万岁”。往前走几步,到皇帝跟前,跪在预先放好的白芯红边的垫子上。随后君臣开始谈话,谈话中间,如果有违圣意,引起皇上怪罪,就要自己摘去官帽放到地上,原地磕头触地(俗谓磕响头),表示谢罪,并不附带“罪该万死”之类的套话。如果受到皇帝嘉奖,则叩头口颂“谢皇上圣恩”。此时不必摘帽,叩头也不用触地。问话汇报完毕,皇帝说“下去罢”。官员站起身来,原地像进门时一样再次行跪安礼,礼毕,倒退几步,转身出门。

清朝皇帝日常办公经常性的集体召见对象是军机大臣,有时一日之内还不止一次。军机处位于内廷乾清门以西的月华门外,相对宫廷恢弘的建筑来说,只不过是几间寻常的值班房而已,显得比较寒素,然而权力却令人瞩目。军机处一般由五到七人组成,军机大臣又称军机上行走,位列首席的称为领班军机,地处末位的,俗称挑帘军机。晚清开始经常以宗室亲王为领班,如人们所熟知的恭亲王奕、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召见军机大臣时,挑帘不再由太监担任,而是由末位军机在领班军机即将走到殿门时,从队尾向前疾行几步挑起帘子,众臣鱼贯而入,然后跟进,进暖阁门也是如此。皇帝坐南沿炕,在炕前依次错落排开垫子,军机大臣各按自己的位序跪在相应的垫子上,彼此之间,一位比一位差不多相距一个身位。因此,位置靠后的军机如果耳背,常常听不清皇上的谈话。一般来说,生活在宫内安静环境中的皇帝不大可能高声说话,作为臣子更不敢奢望皇上提高嗓门或重复,所以重听的军机大臣常常为此苦恼,不得不事后求问征询,难免成为同事调侃与捉弄的对象。集体召见时,大臣之间是不能谈话的,更不用说争论了。譬如皇帝问甲话,甲不知道,无法回答,乙正好知道,未经皇上垂问,就插话回答。结果不是邀功受赏,而是君前失仪,最后得到的可能是惩罚。皇帝分别与各位大臣谈话,问到谁,谁回话,没有被问到,只能静静地听着。现在许多清装影视剧常常出现官员在皇上面前争论不休各持己见的画面,则有悖于历史实情。

上一篇:卡地亚的态度 下一篇:无知无畏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