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频发:是天灾,更是人祸

时间:2022-09-26 10:15:47

有关方面,麻痹大意,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几乎成了近年来各地矿难事故中的一个通病。

经历了2007年全国煤矿大整顿,曾几何时,重大安全事故一时间潜伏无踪。但最近不到一个月时间,矿难事故又“卷土重来”,集中爆发。河南新密东兴煤矿、山西王家岭煤矿、洛阳伊川县白窑六矿、陕西韩城市泉子沟煤矿、黑龙江七台河市隆鹏煤矿……接踵而至的矿难,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在西南旱情持续不退的关口,牵动了亿万人的心。

频频发生的矿难是天灾更是人祸,其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就事论事来说,矿难频发显示出监管方面的疏漏。

麻木与安全生产意识差,是两大最直接的原因

3月28日,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地为中煤集团第一建筑公司山西临汾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一个在建矿井,被困者均为施工人员。有关方面解释称,经初步了解,事故系井下作业的建筑工程队打矿道时“意外凿穿地下水所致”。

“意外凿穿地下水所致”的说法,给人一个强烈暗示,即王家岭矿难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起“意外”事故。这难免让人认为,王家岭矿难较以往一些矿难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包括在事故定性、善后处理和责任追究问责等方面也可能不同。如果这样的推论成立,那似乎可以相信,有关方面将王家岭矿难的原因归结为“意外”,不排除有特别的考虑和用意。

王家岭矿难到底是“意外”事故,还是并不“意外”甚至堪称“寻常”的安全责任事故。

据报道,中煤集团一名工作人员认为,王家岭事故反映的核心问题是未建立探水、探矿机制,建筑施工前不掌握周边煤窑的分布情况。

在矿区特别是在井下建筑施工,必须事先进行详细的探水、探矿工作,否则,施工过程中很可能凿穿“危险地带”,引发透水事故或坍塌事故。这应当是煤矿建筑施工时的常识性操作规程。中煤集团所属建筑工程队未经探水、探矿就贸然施工,明显违反最起码的操作规程。这样一些看似细小却足以致命的疏忽或失误,在其他矿难事故中也屡屡出现。

王家岭矿难抢险指挥部内部人士证实,事故发生前3小时,有工人打电话向地面报告,反映工作面内有漏水,但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并未在意。更有工人透露,3月25日就有工友反映漏水,却并未引起重视,“调度人员把电话直接挂了”。

如上述报道准确无误,可以判定,事故发生前3小时和前3天,煤矿和施工方至少有两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机会,也至少有两次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机会,但因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不负责任,两次机会竟然都白白葬送了!有关方面,麻痹大意,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几乎成了近年来各地矿难事故中的一个通病。

可以初步认定,违反操作规程和对安全隐患麻木不仁,是导致王家岭矿难事故的两个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导致其他矿难事故的共同的病因。而这一切的根源,主要又在于一些生产企业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益,严重忽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

煤矿经营者为了“勇争第一”,为了多盈利和获取奖金,对来自井下的“漏水报告”置之不理,对利润、奖金的追求,竟然胜过了对井下数百名矿工生命安全的重视,这种经营、管理理念,正是王家岭煤矿事故最大的悲哀。

逐利的冲动阴魂不散

据介绍,中煤集团一建公司2010年确立了高达6亿元产值的“奋斗目标”,公司对各施工单位实行“进尺考核制”,掘进多者受奖,少者受罚,王家岭煤矿项目被要求“必须雷打不动地坚持10月1日投产的目标”。

据《山西日报》2009年8月报道,为了能早日产煤,华晋公司董事长武华太曾提出“花钱买进度”的理念,要求尽一切可能加快工程建设。而2009年5月中国煤炭网报道称,为了抢工时,负责王家岭煤矿承建的中煤第一建设公司月成巷道长度先后6次突破200米,中煤第一建设公司的施工纪录被不断刷新,其中2009年4月更是创出月成巷道215.5米的新纪录。

就此次王家岭透水事件来说,作为一个国有大矿,竟然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当班安排了14个掘井队同时作业,酿成巨大安全隐患。

在“雷打不动”的速度、效益目标的强压之下,安全生产被放在了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位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发现、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几乎成为“不可能”。

如果说,那些在采煤过程中发生矿难的煤矿产出的是“带血的煤”,那么,王家岭煤矿项目建设的就是一个“带血的工程”,“带血的工程”最终产出的也必然是“带血的煤”。这两种矿难实际上并无二致。

总之,王家岭矿难与此前常见的一些矿难没有根本不同,不是偶发的意外事故。对此事故的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应按照重大或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规格”严格依法进行,而不能一味强调“意外”性和特殊性,更不能对有关责任人员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减少矿难,改变生产方式是根本

往更深层次去考虑,矿难频发是粗放式、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增长速度的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面对着巨大的诱惑,不少小煤矿,甚至有些国有煤矿将适度生产的策略抛到脑后,一味地追求增产增收,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合超产,也不顾自身对于安全风险的管理能力,加班加点地开工作业。

安全生产意识差,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监管制度缺失,工会名存实亡,工人被迫冒险作业;一旦发生事故,因维权成本高,工人无法主张权利等都是矿难频发的原因。

要防止煤矿事故频繁发生,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一方面,煤炭行业应该进一步加速整合重组。目前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煤炭大省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行业整合。比如山西就抓紧终结“小煤矿”时代,着力推进“大煤炭经济”。另一方面,不仅要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的基础、要实行真正的法治、要把矿工的生命当人命,还需要有决策权的政府官员从思想上清除可怕的“周期论”、需要政府改变“自己管自己”的安全生产监察体制、更有待于教育现状的彻底更张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诚如是,则以往的事故死难者才能瞑目,矿难才能逐渐减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望建成。

上一篇:“旱”动西南:凸显水利\生态欠账 下一篇:池东灵:与诗词结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