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下蛋”此路不通?

时间:2022-09-26 09:32:00

在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历程中,上汽第一个“吃螃蟹”。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最近管理学界有一种说法:过去的竞争靠成本,谁成本低谁就有竞争力;现在的竞争靠技术,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将来的企业竞争靠的是风险管理,“险中求胜”。国内汽车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并购,客观上肯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风险来自政治和文化、法律、环境、运营、资金等方面,而最大的风险是战略风险。

风险包含着盈利的机会,也包括了失败的可能。企业要想得到预期的回报,就必须搞好风险管理。现在一谈风险管理,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降低或规避,强调投资的安全性,而风险管理的关键是管控。

上汽是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历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关键是没有经验,也就无从预见,更不可能有处置的预案。“第一个”的尝试如果成功,就会被闪光灯包围;而如果失败,就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指责甚至谩骂。对这一点,上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业界和整个社会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特别是在心理上要输得起。

前几年,上汽副总裁肖国普说得非常清楚: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第一,要明确企业的战略,跨国并购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第二,要重视文化问题;第三,要了解自己;第四,要取得政府的支持;第五,要借助专业咨询。

曾有人说:“二十多年来,上汽最有经验的是搞合资、合作,它最缺乏的是一种自主开发的自信心,而自信是搞自主品牌最核心的力量。收购双龙是上汽昨天的经验决定今天的道路,而二十多年来自主研发力量的缺失又为双龙日后的整合带来巨大风险,也就是说昨天的道路成为明天的问题。”

2002年,胡茂元提出了上汽五年后的三个战略目标:年产100万辆;跻身世界500强;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2006年,上汽集团汽车产量超过125万辆,世界500强也榜上有名,但是上汽自主品牌荣威的产量到2008年也只有2.6万辆。

上汽为发展自主品牌规划了四种路径: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2003年3月,上汽开始与双龙讨论技术合作的可能,主要目的是“利用双龙的研发能力,帮助上汽开发产品”。后来上汽与双龙从平等合作转变为收购与被收购,但不论是收购还是合作,上汽的意图都是利用其研发技术与团队,为上汽打造自主品牌服务,“上汽要借双龙这只鸡,下上汽的蛋”。借鸡下蛋走的是“短平快”捷径,是个省劲的好主意,但是很难保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收购双龙后上汽获得了什么?有人说:打开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英文网站,浏览公司简介,根本看不到任何关于上汽的标识及文字描述,仿佛上汽这位控股51.3%的公司与双龙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最近,有一篇韩国人写的评论说:我们自然可以看到上汽公司当时收购双龙时转移技术的目标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但是在追加投资进而追求更大利益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工会问题,但在保证在世界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方面则表现为力量不足。这说明上汽在双龙项目上并没有更大的“野心”,并不想借韩国双龙作跳板,跨向世界舞台,因为上汽的舞台是在国内。

关于文化问题,我们在国内也许为难跨国公司,争夺话语权,现在上汽在双龙来了个换位思考,就应该明白文化问题对我们是多大的一个难题。文化问题不仅仅是两个民族、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还有社会性质、政治、法律、工会组织、宗教、种族等等,都是绕不开的问题。有人说韩国的工会太厉害,不要再去了。但是工会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只要我们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就避不开工会问题。《跨国公司使命》一书中说: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为了换得和平,不得不发展本土化经营,避免引起当地社会冲突。2006年的双龙罢工,上汽聘请的墨菲采用裁员、停发工资相威胁,这是跨国公司常用的手段,再不奏效就转移投资。但是对这一手,上汽就玩不转。而同样在韩国兼并了大宇的通用就在当地相安无事。

曾任上汽股份副总裁的汪大总说过:汽车企业的国际化要稳扎稳打,要做好策略、产品和人才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对双龙并购初期的中方团队中,除陈虹外,其他人的资历和能力都不被韩方认可,认为不能管理好双龙这个海外合并企业。韩国企业是一个很讲论资排辈的国家,中方派出的人士,除了蒋志伟58岁以外,其他人的平均年龄在44岁,最年轻的只有37岁。而双龙的50多名韩方管理人士大部分在企业里工作了二三十年,年龄大多在50岁上下。韩国人还认为中方人员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甚至不曾完整地运作过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更不用说在国外企业工作过。这在韩国企业里是不能服众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培养?要充分发挥中外合资企业的作用,陈虹就是在合资企业里成长起来的中方高层管理人员。还要把干部派出去,到国外去锻炼,或聘用曾在国外企业工作过的干部。所谓经验和能力,只能从实践中培养。

还有人才本土化的问题。对于苏镇的处理,后遗症很大。苏镇能力很强,一度曾让几近破产的双龙走出困境,而且是管理层中最“镇得住”工会的,据报道,他和工会的领导人关系很铁,曾经一起喝酒,喝到两人都醉得爬不起来。而苏被罢免后,就和工会搅到一起,直至最近的罢工,都有苏的影子。

双龙汽车工会和部分媒体一直在不断猛烈抨击上汽公司以少量资金收购双龙车之后只一味窃取技术,并未按照合同条款进行投资,以及目前见势不好要抽身而退等等一系列行为。这种怀疑从谈判阶段就开始,到现在分手也未能释清。一个更大的背景是,上汽收购双龙时,正值韩国爆发“外资厌恶症”。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韩国发生了30余宗大企业并购案,其中10家被外商收购,又有一半企业被外商重新包装后高价转手,韩国的民族主义对抗情绪由此产生。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改革开放30年,至今国内舆论还在谈论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还在谈论外资带来的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现在上汽心里是怎么想的,在中国的外资也就曾经这么想过:一肚子委屈。对于进入中国的外资,我们希望分享他们的技术、管理和其他资源,那么我们到韩国去,人家能分享我们的什么资源呢?我们没有技术,没有管理国外企业的经验,缺乏国际型人才,也就无怪乎人家有疑问了。韩国一篇评论说:像上汽这样竞争力下降的同时还不具备积极经营意愿的企业担任双龙的大股东,双龙工会看不到双方合作的缘分。上汽果然使出了法庭托管这样的令人怀疑是甩包袱的手段,试图看看双龙汽车能否恢复过来。

这就是肖国普说的第三条:要了解自己。

上一篇:新沪商志 商之评 下一篇:百万网民网上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