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笃行乃修身?博学多才以报国

时间:2022-09-26 07:22:06

【摘 要】 明志笃行乃修身,立志很重要;博学多才以报国,创新为方向。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坚持廉洁修身,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充实自我,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学以增智、学以成才、学以立业、学以报国。

【关键词】 大学生;明志笃行;修身;博学多才;报国

中华五千年,光辉满神州。古老的风吹不散滚滚红尘,只抚过那一片白墙汉瓦。当历史的车轮骤然驶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曲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之曲已悄然奏响,把我们推向了遥远的那一刻。滔滔黄河承载着华夏锦绣延绵的璀灿文化,滚滚长江飘洒着中国历代闪耀的民族英魂。当希腊文明已成过去,当罗马文明变为历史;当雅玛逐渐为人遗忘,当苏美尔业已分崩离兮……华夏文明却在曲折中延续至今,其中虽有衰败,亦有倒退,但它在古文明中的一枝独秀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之林留下了瑰丽的宝藏。

是谁创造了神话?那一刻竟如此多娇,同样的精彩,同样的感动令人心旷神怡;那一刻让我们感受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满腔报国热情;那一刻让我们领悟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报国激情;那一刻也让我们领略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国家无比赤诚的心意。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永远的中华儿女。闪烁英魂历程,或平凡或伟大,但他们都深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先秦之国风、儒家之经典、唐汉之音律、明清之文化,给我们诠释了中华民族得以长胜不衰的动力源泉,我们对灿烂的文化遗产顶礼膜拜,对优秀的先人钦佩不已时,不要忘记历史重任已降落到我们身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与肩负民族振兴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明志修身,博学报国,是历史也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考验与要求。

一、明志笃行乃修身

明志笃行乃修身,正所谓“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所谓志向,志之所向,奋发之的,乃生之动力,不懈之源泉。越王勾践被降后时刻不忘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时刻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于是终灭吴,成就春秋末期最后霸主;宗悫年幼立志,刻苦好学,“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使他成为南北朝赫赫有名的将领;苏轼亦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他“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激励他不断奋发向上。可见立志之重要,皆因其是指引你前进的明灯,时刻催你奋发的动力,更能给你排除众多困难的信念。志需立且需坚,正所谓“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志不坚,则立犹如废,左摇右摆或半途而废者必终一事无成。总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古人明志笃行给后人的启示。

廉洁修身是人生之美的的一部分,总需要人生的其他美德加以烘托和支持,需要丰富的道德储备作为基础。志存高远及至笃行乃修身之本,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对于当代大学生,立志而后修身亦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真正的大学,亦即象牙塔,是崇高、脱俗的地方,是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圣地,因此象牙塔中的学子应是孜孜不倦探求真理,完善自我。在物欲,腐化及拜金,功利思潮侵蚀下的象牙塔已日渐的不宁静。喧闹,欺诈,攀比之风充斥校园,大学生高学历却低素养,高能力但不会做人,大学生犯罪越来越多,怵目惊心。如此种种,无不急切呼唤大学生修身明德。展望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刻,同样的健将,同样的精英,一声纳喊,唱出民族存亡之旋律,一样的振奋人心,一样的催人泪下;同样的蓝天白云,我们何不能崇尚光明之顶呢?我们虽失“时势造英雄”的客观场所,但不缺施展才能的和平环境。故需修身养性,培育韬光养晦之德才兼备之躯。修身,不仅要学会如何做人,更要体现大学生应有的素养,从细微处说起可以小到平常的待人接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应是我们的准则,大则应是我们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有民族精神。

二、博学多才以报国

博学多才以报国,大学是崇涉学术自由的场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之大,应学派林立,主张各异,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妍媸自辩。要造就这种学术氛围必然要求大学学子博学多才,博学而后创新,厚积然后薄发,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博学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专长,这样才使自己不拘束在特定的思维上。“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之言虽狂,但他广阅群书终成就了他一代大文豪。对于大学生,博学不仅是完善提高自身的途径,更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学以增智、学以成才、学以立业、学以报国。

何谓报国?爱国报国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动力源泉。古今多少仁人志士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报国篇章。无论是“岳飞刺字,精忠报国”的坚定,还是“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的悲壮,乃至普济天下、丹心报国的理想,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代代传承的见证。我们当代大学学子,生逢盛世,“金戈戎马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不适合我们,或许我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普济天下的高度,但平凡也能托起一颗爱国丹心。学以成才,在每个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民族振兴的奋斗中迈向成功之路,实现自我价值,做到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爱国,大学生应立足平凡,谱写壮丽!

三、“修身具形象”“博学为能力”

在如今,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廉洁修身具有一定的艰巨性。首先,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由于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它已经成为人们很平常的一种认识,而认为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腐败的“普遍性”会导致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免疫力下降;另外,廉洁修身的认知矛盾可能会弱化大学生预防腐败的坚定性;同时,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

廉洁修身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在不断发扬光大的先进文化。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

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廉洁修身的可塑性。青年的人格尚处于为定型阶段,是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它使大学生获的独立指导和调控自己行为的可能性。另外,廉洁修身是人生美的一部分,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需要人生的其他美德加以烘托和支持,需要丰富的道德储备作为基础。在大学生身上,虽然有某些道德上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道德上的优势,如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同类的同情,对父母的义务等,这些美德伟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伦理资本,使大学生的廉洁修身的可塑性大大加强。再者,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外在压力。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社会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最后,社会理想人格也为大学生廉洁修身提供了榜样示范,因为现阶段大学生推崇的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财富兼备的理想人格。

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通过“反省”自身,思考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走人民群众的道路。拥有一个高的起点,将来步入社会才会有个低落点。

“立志有理想”,“修身具形象”,“博学为能力”,“报国是责任”。古人修身齐家治国为平天下,我们立志修身博学以报国。秦王马俑,赤壁沉戟,故宫天坛,逶迤长城,似乎仍在诉说着一个个壮丽的故事,但我们无法否认这都成为历史,但时间与风雨无法泯灭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沉淀与传承,直至我们接过了这个一路走来的壮丽火炬,我们欣喜激动之余,承载着历史的责任与一代代人的希望。吾辈不忘自己的使命:明志笃行乃修身,博学多才以报国!

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为了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内在地包含了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要求;大学生的崇高使命还要求大学生通过修身树立起高度责任担当精神。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做到:诚实可信,勤劳谨慎,言行一致,朴素大方,廉洁奉公,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维护公共秩序,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努力学习新知识,树立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开拓进取,进求实效,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观念。具备良好的个性心里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重视自己的修养。“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通过“反省”自身,思考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走人民群众的道路。

上一篇:“伯乐相马”是古代人才学的核心理念 下一篇:中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异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