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在津巴布韦雕刻执著

时间:2022-09-26 07:06:30

李波在津巴布韦雕刻执著

津巴布韦是非洲大陆东南部的高原国家,它的名字来源于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大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除此以外,津巴布韦还有原始秀丽的自然风光,著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种类众多的野生动植物......不过,在一个中国人的眼里,津巴布韦吸引他的,是一场燃烧的大火。

请他们,他们也不来

津巴布韦东部的伊尼扬加尼山,海拔2592米,是津巴布韦全国最高的地方,每年,这里有成千上万吨的废旧木料将被大火燃烧掉。李波是在一次旅游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这些燃烧的废旧木材:“一开始我以为是森林着火,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锯木厂把所有的废料全部点燃。当时我感觉全部烧掉浪费了太多资源,每年大量地烧,经过我的了解和调查,整个山区100多个锯木厂,每天要烧掉几千方废料。”

李波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毕业后分到商务部,后来下海经商,1999年,李波在别人的引荐下来到了非洲的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非洲大陆惟一一个用历史遗迹命名的国家,也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首都哈拉雷,是世界上有名的花园城市,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城市。1999年,李波第一次来到津巴布韦,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并且在这里买了自己的房子,还把孩子也送到津巴布韦读书,妻子胡玫昕为了孩子,也辞去在北京某高校的教育研究所的工作,来到了津巴布韦。

李波对津巴布韦美丽的伊尼扬加尼山山上的大火着了迷,其实,他最开始是对哈拉雷的黑夜产生了兴趣:“最早的时候我想在这儿做灯泡厂,当时想在这儿发展工业,为此我还在国内请了一些灯泡厂到这儿来考察。”

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比较富裕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在南部非洲仅次于南非共和国。1980年,津巴布韦摆脱英联邦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并且在2000年,当地政府为解决黑人的土地问题,实行了快车道运动。结果,导致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大批有钱的白人开始撤出津巴布韦,他们同时也撤走了一直由他们主导的工业企业,2002年以后,津巴布韦的经济开始出现连年下滑的趋势,市场上,物质供应相当匮乏。

在李波看来,津巴布韦物质短缺的市场现状,给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了一个商机。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很多企业需要走出去。而对津巴布韦来说,引进中国企业,也有助于他们发展经济,摆脱困境。

可是考察团来了,李波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那时候大环境不允许,国家政策没有,很多厂对非洲的了解又不够,认为这个地方比较可怕,所以请他们,他们也不来。”

灯泡厂没办成,李波又考虑板材厂。伊尼扬加尼山上的大火,烧的可都是宝贝。李波想从国内引进一家企业,在津巴布韦开一家板材厂,想法虽好,还是没有人来。

大家不了解非洲,认为非洲都是沙漠,可是在李波看来,津巴布韦不仅适宜居家生活,更是创业者的乐园,这里到处都是商机。

心情,是灰溜溜的感觉

2003年,李波在津巴布韦到处奔波,他似乎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干,甚至对农业也感兴趣:“我托人找到了津巴布韦国家财经委员会的主席,他很支持我,政府对项目也表示了支持。”

得到津巴布韦国家的支持后,李波很快设计出一张津巴布韦――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图,根据图纸的设计,未来的开发区,由厂区、商品批发中心、办公区以及生活区构成,总面积大约4平方公里,6300亩地。

津巴布韦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工业园,这是第一次,李波带来的计划非常好,中国对津巴布韦的出口数额逐年增长,这个工业园对今天的津巴布韦非常重要。

李波越想越大,他想在开发区内把当地的税务部门、海关和当地的移民部门,也放进来,组成联合的办公机构,这样中国企业到了津巴布韦,开发区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李波到哪里去引进这么多工厂呢?

想来想去,李波首先选择了中国民营经济异常活跃的浙江温州,在他看来,温州人思想活跃,敢闯敢干,而且,也有实力投资海外。所以,他打算首先在浙江温州找到一部分百货、鞋帽类的生产企业,引进到开发区来。结果,他的想法首先就被他的妻子给否决了。

在妻子看来,开发区的想法虽好,但是,现在做这个事情时机还不成熟。可是,李波对自己选择的项目信心十足,只要能在国内找到对口的企业,事情就有希望:“要干就干大事。”

于是,李波满怀希望,从津巴布韦飞到北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浙江,他预想,在浙江温州一定会有一个反响出现。可是,到了温州,走了几家企业,李波期望的反响并没有出现,反倒一连吃了几个闭门羹被人家挡在了门外,这是李波来之前没想到的遭遇,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把想法往桌面上一摆,肯定是一呼百应。可是没想到,他的想法人家连听都不愿意听。最后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商会,答应给李波组织几个企业家座谈,谁知,座谈完了以后,人家让李波回去听信,李波的心顿时凉了半截:“那个心情确实是灰溜溜的感觉。”

从浙江回到北京,李波一边等消息,一边又去了一趟东北。他想在东北找一家做板材的企业,引进到津巴布韦。起初双方谈得很兴奋,但最后的结果还是等。就这么,2004年,李波整整跑了一年,几乎跑遍中国沿海的每一个城市,碰到的回答各种各样,更让李波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然把他当成来自津巴布韦的投资商,欢迎他去他们当地投资建厂。

就这样,李波从2004年一直跑到2005年,究竟跑了多少路,见了多少家企业,他自己都说不清,最累的一次,48小时之内李波坐了四趟火车,一趟飞机,还坐了几百公里的汽车,可是,就这么跑了一通,开发区的事情,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撞来撞去,墙撞开了

津巴布韦的税务政策改变了,把服装的关税调高了。津巴布韦过去大部分服装是从国外进口,由于关税比较低,因此在国内开服装厂,成本要高于进口服装,可是2005年,津巴布韦政府突然调高服装进口关税,这样,在国内开一个服装厂,相对比较赚钱。

这个机会出现在李波的妻子胡玫昕的眼前:“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工业,收高税也是为了保护他自己的工业,我们觉得是个机会,就决定办个服装厂。”

李波的妻子没有开过服装厂,这一行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难度也挺大。一个女人,独自在异国他乡,除了生活的不习惯,平时陪伴她的只有女儿,后来连女儿都离开母亲去南非上大学了。从此,偌大的院落,只剩下胡玫昕一个人,她忙里忙外,多么希望李波能够帮她一把:“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家里连一颗钉子都是我钉,在津巴布韦也差不多。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生活,好像我多么成功,我其实不是这种人。”

妻子想过夫妻携手,其乐融融的生活,一种没有奔波,没有聚散的稳定的生活。作为一个女人,有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可是,就是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李波给不了她。

一个男人,为自己的梦想不知疲倦地奔波着,从灯泡厂,到板材厂,从百货、鞋帽类的企业,到制药厂,纺织厂......李波的脑子里似乎装的都是项目,惟独没有家。

妻子都已经习惯了他的忙碌:“他一直忙他的事业,在商务部的时候,他就很忙,忙到他离开这个家,对家里没有任何影响。”

李波感触很深:“我有一个梦想,还没有去实现,还没有去圆,所以还要为这个想法去跑,去奋斗,去奔波。”于是,怀揣着这样一个梦想,2004年李波整整跑了一年,2005年,2006年,李波依然在跑:“2005年我看到了一些结果,虽说没有成功,但总觉得这离我的成功更近一步了。”

2006年,李波回家的次数突然多了起来,而且他不但自己来,还带很多人来:“每次我回来都要跟着四五个团,有时候我们同时接待几个代表团。”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次会议过后,国内的很多企业,把眼睛转向了非洲,也让李波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和未来。然而,更让李波感到高兴的是,中非论坛之后,他和山东泰山纸业谈的项目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4年,李波曾找到山东的几家造纸厂,希望他们到津巴布韦利用当地的废旧锯末,办一个纸浆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山东泰山纸业的吕庚新。

在津巴布韦,草随处可见。李波原以为,草是造纸浆的最好原料,后来才明白造草浆污染比较重,造木浆的话污染比较小。就这么一来二去,李波和山东泰山纸业接上了头,他们决定,利用津巴布韦大量废弃的木料,在当地办一个纸浆厂。

李波对这个国家的熟悉程度,可以让他们尽量缩短在津巴布韦所走的路:“我跟我爱人讲,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不把它撞穿了我也不回头,现在我觉得我撞来撞去,这个墙开了。”

对于李波的这些话,妻子也深有感触:“其实我觉得他也挺不容易,认识他几十年,他比较像男人,做事,敢做敢当。”

目前,山东泰山纸业已经决定利用津巴布韦大量废弃的木料,在当地办了纸浆厂。

非洲梦工厂,真是没想到,绕了一大圈,李波的这个梦的起点,竟然又回到了当初伊尼扬加尼山上的那场大火。

工业园也许距离李波还很遥远,但是,有了第一家,谁说不会有第二家呢?水滴石穿,在津巴布韦这个以石头闻名世界的国度里,李波雕刻的,是一个男人的执著。

本文转载自《中国商人》杂志

上一篇:“义”与“俭”:经济危机中的非经济因素 下一篇:方文光“去中国吧,那里有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