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场域中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纾解

时间:2022-09-26 05:45:22

微信场域中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纾解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持续创新,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充分借助这些媒体特有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使当代大学生对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产生顺从与认同,通过道德引领使其内化为自身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微信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了微信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挑战,最后以微信为场域,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纾解途径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借此为德育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关键词:道德教育;大学生;微信;困境纾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都将成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1]。当前,由于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加剧,一些人从个人利益出发,超越道德底线,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我们可以构筑的道德体系[2]。加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教化,不但能借此净化社会风气,还能使之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微信及其特征解析

(一)微信源起与发展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通信工具,它在更为广阔的信息媒介中极速发送文字、语音和视频,实现双人或多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新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即时通讯服务手机社交软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规模化使用,今天,微信的适用人群已经突破了7亿,每两个中国人中有一个在使用微信。在社会交往领域,微信已经部分的取代了原始沟通和其他基于新媒体的沟通,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必备的社交沟通工具。因此,借助这一工具开展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必要性。

(二)微信的特征解析

微信能够在大学校园里备受关注,它除了具备传统的手机沟通方式具备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微信的功能十分强大,能够突破运营商和操作平台的限制,组建更为庞大的社交网能够在客观上打造一个全民社交圈(理论是完全可能),扩展了信息传播的场域,信息在横向和纵向空间中都能够得到传递,使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得到了保障;(2)微信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通过软件和移动信号实现了人际互联,极大适应了移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诉求,这对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便捷性创造了条件;(3)微信使用门槛较低,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客户端直接下载微信软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微信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微信给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力契机,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德育平台。

(一)为高校德育创设了新的舆情引导通道

微信的德育内容能够激发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热情,他们在主动参与、评论和转载的过程中,不但能扩大高校德育工作的社会覆盖面,还能为高校德育创设了新的舆情引导通道,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3]。微信借助“强连接”关系实现对特定信息的评论和转发,更容易引发对德育话题的关注。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借此收集大学生微信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进行掌握。能够更有针对性的组织微信德育的内容,通过与德育相关的热议话题,让大学生参与讨论。同时,也能收集到一些偏激的思想和言论,这对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疏导、确保德育工作收到实效有明显帮助。

(二)为高校德育创建了崭新平台

微信的双向互动功能十分强大,能够在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中发挥明显优势[4]。不但能提高大学生把德育理论内化为自身品质和行动实践的效率,还能进一步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两者能够形成更为平等的关系,对促进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更为紧密的沟通大有裨益。另一注意的事实是,高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年轻人,他们与大学生都属于思想活跃的人群,都喜欢以微信为媒介进行德育工作,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十分有限,与传统的“道德说服”相比,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生动活泼的“微信德育”,德育效果也会因此明显提升。

(三)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全新的内容

高校中,德育工作者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德育工作,解除了空间约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增强德育的时效性。此外,微信由于与移动互联网相连,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海量信息都可以通过微信捕捉。都能够与朋友圈的人共同分享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5]。德育工作者能够上传、转发具有教育意义的任何德育内容,也可以通过群发达到更广泛的德育效果。

三、微信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随着微信的进一步普及和更多功能的全面释放,对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微信的高校德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因此而遭遇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大学生德育主体的挑战

微信在校园中广泛,德育主体要接受方面的挑战:(1)在微信场域中,信息的传播具有极为分散的特性,“去中心化”和“多中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德育主体的天然中心地位被不断稀释,通过何种方式把大学生吸引到德育主体周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微信场域中,要求德育主体除了要具备必要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与强大的生理心理素质外,还具备一定水平的移动通信技术素质,不但要熟知微信的各项功能,还能熟练的加以应用,能够与大学生一起成为微信的主要参与者,并借此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确定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6]。

(二)对大学生德育客体的挑战

微信对德育客体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微信具有“通讯游戏”的特征,长时间使用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工具依赖,甚至成为微信的受害者。导致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理解能力就会降低,(2)微信衍生出大量重复信息甚至垃圾信息。大学生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立体化信息的海洋中,不断被吸引、被影响,也增加了这一群体对德育信息进行选择和关注的难度;(3)微信的“自媒体性”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出现了偏差。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感逐渐消失,时间也以破碎化、间断化的形式存在。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被潜移默化的消解,对德育的认知逐渐淡化。

上一篇: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下一篇:浅谈实践与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