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意识在初中生心里安家落户

时间:2022-09-26 05:12:26

让感恩意识在初中生心里安家落户

先来看一则案例:笔者有一位邻居,孩子是一名初中生。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为了孩子的学习母亲不得不辞掉了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为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操劳着。然而,母亲的辛劳非但没有得到孩子应有的感激,反而经常为家庭琐事对母亲大发脾气,甚至破口大骂。有一天深夜,孩子大声叫母亲滚出家门,骂声惊动四邻。

案例中的孩子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恩,在他的眼里,父母的辛劳都是应该的。笔者2011年曾对任教的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操劳的”竟占六成。这说明,在目前的中学生中,感恩意识还相当欠缺。

一、 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感恩意识不强,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初中生的感恩意识竟成了他们身上的稀缺资源。

首先,家庭的溺爱使孩子过于娇气。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家庭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自己再苦也不肯苦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渐渐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意识,很多孩子做事很少考虑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学校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开展感恩一类的教育。而有的学校虽说重视了,也举行了专家讲座、励志报告会、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但这些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专业的师资保证。同时,受到经费和活动场地等限制,感恩教育活动往往是走过场,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

再次,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盲目攀比,追求享受,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和不实炒作,使部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初中生中潜滋暗长。加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初中生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环境,缺乏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体会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知恩从何处来。

二、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益探索

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成员,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特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研究,让感恩教育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绽放。

1.认真梳理教材,整合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各年级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围绕感恩他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等主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几个教育专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编制校本教材。再对每个主题进行细化,例如感恩他人包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上曾经帮助我们的人,等等,让学生学会全面感恩。

2.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更是有着丰富的感恩文化元素和感人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各个传统节假日的来历、节日习俗等,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培养感恩意识。比如,农忙时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忙,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艰辛,体会“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爱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4.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感恩教育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如今的初中生信息面广,视野开阔,他们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时政热点。教师可以选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成就的积极事件和优秀人物事迹,如:神舟九号的发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教师等。教师不妨多留意这些时政热点,能动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祖国各方面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感恩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从而让感恩意识在初中生心里安家落户。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