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模式

时间:2022-09-26 04:19:27

共青团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模式

摘要:本文以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为视角,通过探讨隐性知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来分析共青团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个人增权和集体增权的方式,使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最终构建以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标志、参与为目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增权;隐性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8-03

20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逐渐加快。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府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的新阶段,但是高校依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所不同的是,有了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进行校内改革,强化“造血”功能。这就要求改革不能仅停留在教学改革的深化上,还必须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业计划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等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共青团必须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共青团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了隐性知识理论。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可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并能够通过不同的转化机制适用于实践,人类从书本获得的知识就是典型的显性知识,可以说,课堂教育具有较强的显性特征。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隐性知识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的视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质上并不在于知识的获得本身,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生成能力。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不尽相同,“创新”二字不但增加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也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更注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隐性知识生成、转移和共享的环境和条件。虽然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决不能仅以创业企业的成活和发展为唯一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创新创业的知识,而是基于创新创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是磨炼创业意志,增强创业情感体验。为此,必须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模式,强化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中心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构建以创业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标志的大学创新创业体系,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创业教育的有效性。[1]在此,构建共青团服务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其必要性如下。

1.共青团是高校第二课堂阵地的主导者,实践导向鲜明。创业教育应该是经验式的引导,强调非正式学习对隐性知识获得的独特作用。非正式学习和隐性知识的构建联系紧密,是一个通过内隐学习方式学习他人经验和技巧的过程,也是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共青团在高校承担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活动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共青团的工作包含了大量的内隐学习方式。

2.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共青团创新思想教育的形式。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二、增权赋能予学生,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强化共青团作用

增权赋能的理念来源于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所提出的“授之以渔”的方法。因此,增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力图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增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全面发展。作为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校,以人为本、增权赋能恰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权能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自我概念、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的形成。[2]无权是与权能相对的概念,因此,权力感的缺失、消融不但影响其潜能的发挥,更加容易层层内化以致在主观上放弃有可能的权能,使无权者进一步失权。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视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从创新开始和创业完全实施过程中对洞察力、创造力的培养及创业行为的指导。[3]增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又是一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增权可以理解为“进一步增加、强化青年的权利和权益”,其内涵可以理解为自我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增权,即个人和集体。个人增权是个人为自我再定义及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方面的成熟促使个人在处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完满,也能有效地履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4]集体增权是指通过社会行动去改变权力结构,从而达到权力关系的转移,以达到各方权力的平衡,从而促使各方的真正沟通,因此可以说是政治增权。[5]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际关系层次上的师生关系和同辈交往存在的问题也都加重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无权感,因此,只有加强师生和学生同辈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才能逐渐满足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需要、支持和安全感,促进其人格的独立和完善。[6]这就要求共青团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作为全员参与的共同目标,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青年服务,充分利用共青团成熟的组织体系,将增权赋能的工作理念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三、共青团参与的大学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增权途径

大体而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纳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自我运作模式。第二,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模式。第三,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模式。纵观这三种教育模式,我国各高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一种模式为主体,以第二种模式为依托,以第三种模式为推动。正如前文所分析,创业教育的本质是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转移,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很难产生较大的效果。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中,共青团在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尚有很多不足,没能完全发挥青年的优势进行“助人自助”。因此,共青团参与的大学创业教育的模式并不是要打破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而是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共青团所能发挥的作用,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又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共青团本身也面临着增权问题。

1.制度增权是保障共青团开展实践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高校系统中,学生工作承担着“维稳”的重任,但其地位却远远不及教学和科研。共青团组织更是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状态,经费不足、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直接导致共青团组织的力量无法与高校中的其他力量达成平衡。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增权进行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保障,只有这样,共青团才能成为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主阵地。

2.群体增权,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满足青年多元化需求。为了给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共青团必须分类引导,制订不同层次的群体增权的具体模式。具体来说,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模式有三种类型,即预防型、发展型和补救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模式主要为发展型,即为青年提供所需的经验,提高青年的积极发展能力。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积极引导社团组织,使其成长为群体增权的新的基础,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

3.个体增权,让内隐学习通过青年组织的平台得以实现,提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程度,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虽然隐性知识难以言表,但是通过实践、交流、探讨等方式还是可能使其至少部分显性化,成为我们所谓的“经验”。高校共青团除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多种服务之外,也承担着指导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职能。这些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进行内隐学习的广阔舞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正是通过了这个平台的“传、承、帮、带”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了群体增权教育模式下的个体增权。

参考文献:

[1]柴旭东.隐性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75-76.

[2]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1.

[3]陈勇,张晓辉.基于能力框架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 程教育研究,2010,(3):70.

[4]陈鉴铭.青年充权与消权现象[J].青年研究学报,2000,(1):192.

[5]黄肖静.青少年增权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4.

[6]金宏妍,张向前,王艳.增权理论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1.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YGH2010013);2011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101A520)

作者简介:金宏妍(1981-),女,硕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蔡星周(1977-),男,硕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姜学永(1981-),男,硕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实验师。

上一篇:影视作品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