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就要做“教主”

时间:2022-09-26 03:23:42

做教师,就要做“教主”

谢云,网名“江湖一刀”。生于1969年。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副校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教师博览》《福建教育》专栏作者。在《人民日报》《天涯》《散文》《中华散文》《读者》《青年文摘》等发表文章1000余篇。出版有《背在背上的井》《春天正被众手相传》《灯影里的人生》《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跟禅师学做教师》等著作。长诗《老区》曾被《新华文摘》转载,多篇散文入选全国各地中、高考试卷。

因为近年翻读禅学书籍,2012年夏天,在江苏溧阳的一次教育交流活动中,张文质先生提到“路怒症”时,我曾举黄龙派慧南禅师的“行人莫与路为仇”,与之应和。

“路怒”(roadrage)这个舶来词,是汽车时代的产物。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怒气开车:上路就骂,见车就超,情绪容易失控,喜欢跟人“顶牛”,而且时常伴随攻击,如粗鄙手势、言语侮辱、故意威胁,甚至挑衅车辆、袭击路人。患此症的原因很多,情形复杂,据说,最根本的症结是,他们有种不正确的期望,潜意识里以为,能够完全按自己设定的方式和时间去开车,而不应该有任何意外情况阻挡他们――而在平常,他们都再正常不过。

“路怒”虽源自道路,其表现,却不只在道路,或者说不只在具体的道上。“与路为仇”的,其实很多――读书时,与作业为仇;上班后,与工作为仇;做事时,与事情为仇……以“仇人相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他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抱怨,莫名其妙地愤怒,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抱怨无益于状况的丝毫改变,愤怒只会让心情更加糟糕。

在教师队伍里,这种症状也很明显:备课时,与教材为仇;上课时,与课堂为仇;批改时,与作业为仇……不少教师,谈到工作时,总是像积怨甚深的闺妇一样指责,像失子后的祥林嫂一样唠叨。在他们的经验里,教育事业似乎只有水深火热,工作感受似乎只有苦大仇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而今天的教育界,尤其是一线教师群体中,似乎更多的是“消极的抱怨者”。

一度,网上曾流传所谓的“十大黄金定律”,倘若遵循这些定律,就能“摆脱你的穷忙人生”。其中第一条是“思考你想要的生活”,第二条是“明白你为谁工作”――对教师而言,除非是初入职的,否则,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能已经不太现实。但是,“明白你为谁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近两年流行的励志书《你在为谁工作》,尽管作者给出的结论“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不过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翻版,没什么新意,但因为其朴素、实在,还是很能发人深思。

做教师,应该有一些与常人不一样的素质:襟怀宽广,心胸明亮,情绪健康。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教师都不应当带着敌意、抱怨、失望、沮丧的情绪。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天,我曾有这样的感叹――生活,其实就是你对生活的看待和解释:你怎样看待世界,就会有怎样的世界;你怎样解释生活,就会有怎样的生活。作为教师,如果觉得教书只是职业,靠它挣钱养家糊口,可能就会把所有工作都当成任务,把任何多出的事情都当成麻烦,就会觉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飞鸟与鱼,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从星期一上午到星期五下午。但是,如果觉得教育就是你的事业,你愿意为之努力,心甘情愿、不计报酬、不带抱怨地努力,你就会更容易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禅宗的临济义玄禅师在堂上示众时,曾要弟子们“随处做主,立处皆真”――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能够“做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主人翁”:逛公园时,若把公园当成自己的私家花园,就会一枝花也不舍得折下;乘公车时,若把公车看成自己的私车,就会一个纸屑也不忍心丢下;住旅馆时,若把旅馆看成自己的家,就会爱惜旅馆里的一切,而不会抱着“我只住一晚上”的心态。这样的“随处做主”,自然也就会“立处皆真”了。

所以我曾说,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好“教主”――教育的主人。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心雄万丈,睥睨世界,理想着做“天主”(天下的主人),可是,除了极少数走到“金字塔顶尖”外,更多的人都只是庸众,做不了“天主”,而只能作“户主”。甚至我们都知道,这“户主”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因为很多户主,首先都要经过“房奴”的煎熬和摧残――或许,只有“教主”最好当,从站上讲台那一刻,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当上了,如果要坚持把讲台站下去,始终当一个“教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样的说法,不过是基于我们在教育中的角色和境遇: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总是来去匆匆,“打酱油”的,他们心里只有“届”的意思,只求尽快取得更好的“政绩”,以此作为跳板,谋求更好的职位。而在如今的体制下,所有校长与他负责的学校,都是“二婚”甚至“三婚”“四婚”的关系,铁打的校园,流水的校长,所以我们很难看到有哪个校长能够和一所学校,一不小心就像传说中的爱情那样“并蒂连理”“白头偕老”。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们的工作,既不是为了校长,也不是为了官员,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你教得好,可能为他们贴金,但教得不好,没有任何官员会为你“买单”,没有任何校长会为你担责。学生也好,家长也罢,没有人会怪罪庞大的教育、抽象的学校,而只会归咎具体的教师――他们能够记得的,无论好坏,都只是有名有姓的教师个体。

甚至,我们也不是为家长和学生而教书。家长往往势利,可能在你教他孩子的时候,他会对你好一点,当他的孩子毕业,或者转学,他对你的态度,肯定不会比你“在任”时更好。我们很容易觉得,我把学生教好了,学生会对我怎样怎样,这几乎也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学生在你这里读书,但他最终是要离开的,他有更广大的时空,你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他生活中永远的主角――当绿叶,作陪衬,被淡化,被忘却,几乎就是教师的宿命。

所以,做教师一定要做“教主”,一定要以为自己就是“教育的主人”:一站上讲台,就可能会终生站着;一当上教师,就可能会永远当着。你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也只是为了自己:你不是为别人教书,而是为自己教书;你不是为别人努力,而是为自己努力。所以,你不要相信什么“教育让某某满意”,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让自己满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愧于自己的职责。

我们,就是教育的主人,每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好“教主”――如果能有这样的“教主”意识,能有这种“随处做主”的心态,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其实也有很多可爱之处,教育生活也可以很美。即便是不够美好的,我们也能坦然地面对,并努力地改变。

上一篇:巧用思维导试图 激活初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班主任需要做好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