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溪:推倒“户籍墙”之后……

时间:2022-09-26 03:05:56

澄溪:推倒“户籍墙”之后……

“我确实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城市户口,就像在做梦!”说起户籍改革,垫江县澄溪镇永新居委会50岁的许义洪仍然很激动。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在2004年7月7日和全村4580多名村民一起变成了非农业户口,所在的村也改成了社区居委会。当天,澄溪镇还有另外3个村和两个社区居委会的所有农业户口全部成为了非农业户口,从此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模一样的待遇,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次改革。

一夜之间变市民

2002年,重庆市公安局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二元制结构,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垫江县澄溪镇成为了全市首批改革试点之一。

澄溪镇辖11个村,两个居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2.7万人,城镇化率达46%。同时,该镇又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2004年7月7日,澄溪镇率先取消原来的胜利村、永新村、双桂村和明星村所有农业户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将村改为社区居委会,从而使农民成为了城镇人口。同时,将该镇向阳社区和南华社区的农业户口全部取消,成为非农业户口。这一下,4个村两个社区共24850名农民全部成为了城镇居民。

“凡符合条件迁入这6个社区居委会的农业人口,我们都是按城镇居民迁入。”澄溪镇派出所所长张兴华介绍,夫妻间相互投靠并共同生活的,准予在被投靠方的合法居住地落户,不受条件限制;父母投靠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准予在成年子女合法居住地落户,不受条件限制;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残疾人子女投靠父母并由父母供养共同生活的,准予在父母合法居住地落户,不受条件限制。同时,赡养孤寡老人的,凭公证部门证明,准予将孤寡老人的户籍关系迁入赡养人的合法居住地。

垫江县公安局副局长王江瑜介绍说:“实行一元化户口政策后,意味着‘农民’一词不再是身份的象征。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是,农民不仅享有现行政策条件下作为农民身份应当享受的权益,而且还将逐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社会保障、伤亡补偿等权益。”

据了解,农民由农村户口转成城镇居民户口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补偿权、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等不发生变化。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

户口一变两重天

2004年8月,胜利居委会的居民游来芳骑三轮车,在澄高路大水凼路段被垫江富源公司的一辆交通车撞上,经抢救无效死亡。县交警大队协调处理后,富源公司按照城镇人口标准赔偿了游来芳家人20万元现金。

澄溪镇司法所所长蒋峰说,如果按当时的农村户口标准,游来芳的家人最多只能得到2万多元赔偿。“当时真的没想到,才成为城镇居民一个多月,我们就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看来还是城镇户口好。”游来芳的丈夫若有所思地说。

无独有偶,去年暑假,永新居委会17岁的杨仪到云南师宗县玩耍时遭遇车祸,被一辆广西南宁的汽车当场撞死。师宗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一审判决,肇事方按照城镇伤亡赔偿标准赔偿杨仪父母19.8万元。而这起车祸中的另一名36岁的死者是农村户口,只获得了赔偿金5万元。

“改为城镇户口后,除了在伤亡补偿上得到提高外,当兵退伍回来的居民也同样享受城镇居民相同的优待政策。”张兴华说,这6个社区居委会的青年,只要是在城镇户口名额范围内当兵退伍回来的,都会按照城镇户口落实相关的政策。

2004年11月,在永新居委会被转为城镇户口的许仁波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义务兵。去年12月,许仁波退伍回家。当地政府按照城镇户口为他安置工作,最后许仁波选择了自主择业,当地政府又按规定给他发放了1.5万元的安置费。

村改居后的幸福生活

走进双桂社区居委会大院,仿佛进入一个花园,各种竞相开放,老年人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健身,小孩则追着蝴蝶四处奔跑。令笔者吃惊的是,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垃圾满地、鸡鸭敞放的地方,怎么变化这么大?

“村改社区后,我们一方面投入资金加强硬件建设,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引导居民改掉不良习惯,争做好市民。”双桂社区党委书记左家寿说,社区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跟县城里的社区没有什么两样。

“成为城里人的感觉还真不错,不仅生活质量有了提高,还享受到了以前当农民时从来没有享受过的政策和服务。”双桂社区居民黄启禄高兴地告诉笔者。他说,现在他只要活路一忙完就会到社区活动中心娱乐,老伴也是每天早晨都去健身,平时生病,打个电话,社区医生就上门看病来了。今年夏天,他的老伴突然半夜肚子疼得厉害,他就赶紧给社区打了个电话,没过10分钟,社区医生就赶到他家,以前则要自己走几里路到镇卫生院去看病。

据一位社区干部说,社区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活动,针对未就业居民开展就业指导,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城镇低保待遇。“农民变市民,好处确实不少。相信将来对我们的优惠政策会越来越多,前景也会更宽广。”左家寿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户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烙在每个人身份上最深的印痕。澄溪镇的2万多名农民是幸运的,他们既是重庆第一批尝到户籍改革甜头的人,也是用制度消除城乡鸿沟的见证者。或许他们还有期待,但有一句话代表了他们所有人的心声:把改革进行到底!

上一篇:改革制度逐渐填平城乡鸿沟 下一篇:发展教育事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