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6 02:54:27

12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进一步做好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防治。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住院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5例的治疗方法、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光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变化。 结果 所有患儿经治疗皮肤黄染均明显消退或消失。41例光疗12 h、8例连续光疗24 h、63例2次光疗12 h前后ST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疗后出现惊跳增多5例(5/119),腹泻2例(2/119)、皮疹2例(2/119)。 结论 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快速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疗;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b)-0177-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幸存者常留下不同的后遗症。目前已报道很多方法用于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未明时如何快速有效地降低未结合胆红素值得进一步探讨。为进一步做好病因未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减少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现对本院125例新生儿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5月共收治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5例,男74例,女51例,男︰女=1.45︰1;入院时年龄49 h~28 d,平均10.84 d,其中≤3 d为20例,4~6 d为36例,≥7 d为69例;胎龄35 +4~42+1周,平均39.32周,其中

1.2 治疗方法

配方奶喂养64例,母乳喂养61例;清洁灌肠3例;予抗感染治疗5例;给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治疗92例,中药(茵栀黄)治疗50例,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15例,蓝光照射治疗119例。蓝光照射用南京金陵自动调温床有限公司生产的NC-Y3C微电脑婴儿培养暖箱进行双面蓝光照射,箱温29~30℃。根据病情每次给予照射24、12或8 h。光疗患儿补充核黄素,必要时补钙治疗。2例患儿血清STB达换血标准,因其家长拒绝换血治疗,予以综合治疗。光疗后复查肝功能的患儿,光疗12 h为41例;连续光疗24 h为8例;2次光疗12 h为63例,其中9例在光疗12 h后及2次光疗12 h后均复查;11例在其他3个时间点检查;5例未复查。因11例病例数较少,未做统计学分析,将其分为12 h(n=41)、连续光疗24 h(n=8)、2次光疗12 h(n=63)进行治疗前后STB的比较。应用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URIT 8A尿试纸条检测光疗后尿胆红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所有患儿经治疗后皮肤黄染均明显消退或消失。住院时间1~16 d,平均4.28 d。本组中无ABO或Rh血型不合以及G6PD缺乏等红细胞异常引起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病例,65例检测CMV、TOX、RV、HSVⅡ-IgM均为阴性,占52%(65/125)。

119例光疗患儿光疗时间12~60 h,平均26.5 h。41例光疗12 h后的STB由(316.5±58.1) μmol/L降为(246.8±52.5) μmol/L,t=12.10,P=0.000;8例连续光疗24 h后的STB由(370.0±37.2) μmol/L降为(247.3±49.8) μmol/L,t=11.82,P=0.000;63例光疗2次12 h的STB由(300.5±41.7) μmol/L降为(177.8±44.5) μmol/L,t=25.317,P=0.000。光疗后出现惊跳增多5例(5/119),均于补钙后惊跳消失;腹泻2例(2/119)、皮疹2例(2/119),症状均于停止光疗后消失;无发热、青铜症、胆红素脑病发生。光疗后尿胆红素检测90例(90/119)均为阴性。

3 讨论

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未结合胆红素与血浆中清蛋白联结,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肝脏合成的结合胆红素经胆道排入肠腔,部分结合胆红素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在以上环节中,红细胞破坏增多、肝脏转化能力不足、肠肝循环增加都会导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清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或血-脑脊液屏障,但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肝酶诱导剂[2]、微生态制剂[3-4]、吸附剂[5]、中药[6]、碳酸氢钠、清蛋白、丙种球蛋白、蓝光照射、换血等都是治疗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方法。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能诱导肝细胞合成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胆道排泄;微生态剂制能促进胆红素分解变成粪胆原,再氧化成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吸附剂(蒙脱石散等)也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茵栀黄等中药有退黄作用;清蛋白能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碳酸氢钠能增加清蛋白结合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丙种球蛋白能抑制免疫性溶血;光疗能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换血能降低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减少溶血及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生成。

按照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本组病例中2例达到换血+光疗标准,因家长拒绝而未换血,后经综合治疗,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下降,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说明达到目前换血标准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一定会发生胆红素脑病。结合目前血源紧张、换血代价高、并发症多、有潜在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风险,所以在新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是否应该增加“考虑换血”的选项值得商榷。

本研究结果显示,光疗12 h能显著降低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光疗24 h效果更为明显,提示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快速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有效方法,与李莉等[7]的研究结论一致。光疗后患儿粪便、尿液颜色变深,提示光疗后患儿粪便、尿液中胆红素排出增加,但具体的排出量尚不清楚。应用尿试纸条检测尿胆红素以进一步确定光疗后胆红素从尿中排出,结果显示90例检测均为阴性,其确切原因未明,考虑与尿液中有较高浓度维生素C、尿液中胆红素为水溶性异构体有关。同时所有患儿中65例检测CMV、TOX、RV、HSVⅡ-IgM均为阴性,提示在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检测CMV、TOX、RV、HSVⅡ-IgM可能意义不大。

尽管过高的未结合胆红素的危害已经明确,但一定范围内未结合胆红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新生儿期的生理现象,同时未结合胆红素也是一种天然内源性抗氧化剂[8],有极强抗氧化能力,是有效的过氧化氢基清除剂,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氧化,所以在治疗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时将未结合胆红素降低到何种水平更为合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7.

[2] 杨玉红.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8):96-97.

[3] 杨晓丽,车彦玲.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6): 546-548.

[4] 王赛赛.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3,15(1):34-35.

[5] 张燕妮,牟红梅.蒙脱石散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3):4803-4804.

[6] 刘金,穆亚平,魏志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1):57-58.

[7] 李莉,伊慧珍,尉进茜.453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38-39+41.

[8] 潘孝明.心血管疾病与胆红素的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167-169.

(收稿日期:2013-06-17 本文编辑:李亚聪)

上一篇: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 下一篇:昏迷的急诊临床治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