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还是“虚热”

时间:2022-09-26 02:36:09

【前言】很“火”,还是“虚热”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主要服务对象分为三类。第一,正在学车的人,占学员总数的近60%。第二,无驾照人群占学员总数的约20%。第三,已经取得驾照的人群也约占学员总数的20%。 三、资金门槛及分配 “驾吧”目前的主要投资形式是加盟。根据场地大小(但不含此项),总投入约3—5万元。其中约2...

自2010年下半年问世至今,一种新的生意模式——“驾吧”在国内部分地区“迅速风靡”,部分商家还通过加盟连锁形式进一步推广,大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然而本刊记者通过跟相关人士深入探讨以及多方走访后发现,其“火爆”表象的背后,有可能只是一场“虚热”。

表 象

一、“驾吧”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模拟驾驶训练馆,即经营者通过提供驾驶训练专用设备、使学员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巩固驾驶操作技术的服务,从中获取相应报酬的一种生意形式。

二、服务内容及对象

主要服务对象分为三类。第一,正在学车的人,占学员总数的近60%。第二,无驾照人群占学员总数的约20%。第三,已经取得驾照的人群也约占学员总数的20%。

三、资金门槛及分配

“驾吧”目前的主要投资形式是加盟。根据场地大小(但不含此项),总投入约3—5万元。其中约2万—4万元用于购买设备(每套模拟驾驶训练机市价约750—800元),约5000元用于装修,2000元左右的饮料、零食等进货款,以及流动资金约3000—5000元。

四、经营现状

2010年以来,“驾吧”模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如广州、深圳)、西部中心(如重庆、成都)和东北(如沈阳、长春)等地区,其他地区零星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初的高峰时期,上述三个地区共约200家左右 “驾吧”,广州某经营者甚至“连续开了10余家店”,且“每家都很火爆”——然而在记者实际调查中发现,事实并非商家所言。

真 相

一、需方不乐观

记者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0%的受调者对“驾吧”“有兴趣”,愿意尝试;而30%的受调者虽然表示会“试一试”,但强调“最好第一次免费体验”,“效果好才会考虑下次再去”;超过40%的受调者主要是质疑“驾吧”的实际效果及作用,认为“可有可无”;另有10%的受调者明确表示不会接受这种服务。综合起来,愿意消费的不到一成——当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每年国内二线以上城市新增驾驶员超万人的数字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关键就在于“驾吧”的实际效果。

二、效果被质疑

这是另一个不容乐观的调查结果:仅有10%的体验者认为对自己“有一定帮助”,但“内容比较浅,试了一两次就觉得还不如去练真车”;而超过90%的“驾吧”体验者对其并“不感冒”。原因一是真实感不够,对那些“摸过车”的人来说,“方向盘根本没有实地感”;二是“不好玩”,收费高。对那些以游戏为目的的消费者来说,“看似跟游艺机差不多,”但“花那么多钱玩内容单调的东西,没意思”。由此可见,“驾吧”没能满足基本需求,更别提激发需求了。

三、经营趋萎缩

2011年上半年是“驾吧”的一个高峰期,业内人士估算,国内至少约有数百家,但从下半年起就开始逐渐萎缩。进入2012年以来,以重庆为例,“驾吧”已从原有的约20家减至五六家,且普遍惨淡经营。据一陈姓老板介绍,“‘驾吧’的确‘火’过,但只火了几天”,缺少忠实回头客是“这个生意的最大‘特点’”。

四、“伙伴”有看法

“驾吧”理想的合作伙伴是驾校、车管所,但据深圳一位林姓教练员说,像他所在的驾校一样,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驾校几乎没有。原因除了“驾吧”提供的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和初级”、对学员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之外,学车报名目前是“供不应求”,对于“驾吧”代招学员的业务,驾校方面基本不需要。此外,重庆某网吧刘老板则说,他曾“主动”合作,从某“驾吧”那里拿来几套模拟驾驶训练机。原本打算赚了钱双方收入按比例分成,但“玩了几天就没人玩”,只好拆掉送还。

五、重心已变化

相关人士指出,“驾吧”的核心是设备部分,而这些设备的研发者也就是“驾吧”目前最主要的盟主。在过去,这些盟主“可能是因为发现了一个新市场,研发出一个新技术,希望通过推广‘驾吧’来搞一种新的生意模式”,但在市场受挫后,其业务重心已经从专注于“驾吧”转为设备销售,有的甚至放弃了加盟,甚至重新回到研发业务上。而这“还算好的”。另有一类仍在推广“驾吧”的“盟主”,目的很值得怀疑——他们在不受市场好评的情况下,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制造“驾吧”的“很火很暴利”假象,表面说“火热”,其实是“心里发虚”。

上一篇:ENlGMAMOOK 下一篇:谈买卖常犯的那些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