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

时间:2022-09-26 02:11:02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

摘 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川端康成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通过赏析《雪国》中的物哀美及其形成原因,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川端康成这样一位继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伟大艺术家。

关键词 雪国 物哀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1 物哀是什么

物哀一词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原是表达感情的普通词语。和汉语中所说的“情”非常相似。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物哀”的:“物哀”有时会因眼见、耳闻的事而产生深切的情趣和无常的哀愁。是由充满苦恼的王朝女性内心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理想、美学理念。

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物哀”多达一千多次。紫氏部将“物与哀”主客观合一了。至此在日本也开启了“物哀”的时代。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而“物哀”也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2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雪国》的物哀表现

川端幼年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相依为命的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继病故,历尽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造就了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文学的底色。

少年时代的川端很早就广泛地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爱不释手,以至于他一生的很多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是这种对日本传统审美的独特理解,使得川端的文学创作,总给人一种悲美的感动。《雪国》等著作都沿袭了这一特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川端的“物哀”美学理念。

2.1 对自然物的感动

作者对自然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景诉心。他不是按照自然景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细致的、真实的描绘,而是从人物的虚无意识和痛苦感情来感受自然。将自然物的美和主观情感交织在一起,将内心的那份怅然、感伤、孤寂感寄情于景致描写之中。让人感受到“美到极致即是哀”,这是一种日本式的自然情感的表达。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雪国》的开篇,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带着我们走入了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天地。

“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尽管火车继续往前奔驰……显得更加平凡了。”“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在这些景观描写中,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种淡淡的忧伤和凄凉的美感是靠情绪去感受的。

“夜霭中的朦胧暗流,远山上感伤的花,吧嗒吧嗒的飞蛾,吞没蚕房仓库的大火”一切意向都与人物最终的命运暗合。坠入火光的叶子,仿佛不是死亡,只是沉回寒夜的底色。

2.2 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

《雪国》中,岛村同驹子的复杂情愫;驹子、叶子同行男之间无法言说的情感;岛村对叶子的初见倾心;几条感情线贯穿故事的始终,最后故事在岛村同驹子告别前蚕房的一场大火中落幕。个中人物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叶子死在了这场大火中”“有人大叫着驹子疯了”“岛村被人群冲撞到一边,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了下来”岛村在这场大火中回归了自我,得以复生。在我们看来,无疑结局是悲惨的。但在川端的笔下,对火灾的描写“火星迸散到银河、火光映在驹子脸上有节奏的摇曳”是被看作美的。就连叶子掉下来的场景也是美的。

2.3 对世相的感动,人情事态,谁也无法逃脱

《雪国》中,驹子渴望像一般人样的正常生活和爱情,但她迫于生存,又基于对师傅、对行男青梅竹马的情谊,还是走上了底层艺伎的路。她对岛村的苦涩之恋成了她辛酸生活的一种病态反映,在同岛村的交往中,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她觉得岛村同一般游客是不同的,他是有涵养的、有良心的,所以她愿意同他像朋友一样的交心,在她爱上岛村后她又害怕岛村看不起她。内心孤苦、哀伤。心存幻想却又觉得虚缥不忍放弃。文中她神经质的表现,醉酒后似真似假的吐露。给驹子这样一个人物增添了无尽的悲哀与凄凉。

文中给叶子的笔墨不多,从初见倾心的细节描写,到无怨无悔的照顾行男直至行男死后也只有叶子给行男上坟,再到丧身火场,她的存在如影随形,仿佛是给描写驹子和行男的关系铺垫。她的死让众人回归到了现实。叶子的一切美好就好似艟骋话悖叶子死了,这个梦就醒了。无疑也给故事添了一摸悲美的色彩。

故事中,岛村更像是一个超脱于故事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在同驹子的交往,他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知道驹子对他的情愫,但他也明白,他不属于这里也不会带驹子离开,所以驹子的很多做法在他眼里都是徒劳的,甚至驹子的存在都是徒劳的。他倾心叶子,但叶子可望而不可及。最终,通过驹子和叶子,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徒劳。他无法救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只能观望,只能逃离。随着叶子的死,一切归于平静。

3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1)特殊的人生经历:川端自幼亲人相继过世成为孤儿,过早地接触了死亡,使得死亡成为川端创作中挥之不去的一抹阴霾。就连川端自己也曾说过:“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是我全部作品的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2)文化传承。日本传统文化经由镰仓时代禅宗世俗化演绎出空寂幽玄。主要表达以悲哀和静寂为主流的寂寥之美。这种审美意识,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精神的各个层面。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将这股意识流发展到极致,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川端康成深受其影响,他的创作也继承和发展了这股传统美学意识。

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SK2015A664

参考文献

[1] 大野晋.大久保正集校『本居宣长全集(第6).|京:B摩房,1969:71.

[2] 全贤淑.传统文学悲与美的震撼---以《雪国》传承的“物哀”美为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下一篇:四级改革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