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26 01:35:30

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最近教学了苏教版高中必修一课文《乡土情结》,并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深入思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基本途径。

一、营造正常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课堂要努力营造活跃、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文形象思维,再造思维和创新思维。然后教师方能正确地分类指导,恰当点拨,揭示正确答案。试想如果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不存戒备心,不担心别人随时会批评和指责)和心理自由(不要有太多的规矩和约束),学生就会在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时顾虑重重,害怕错了会被同学们笑话,被老师指责,吞吞吐吐说出的问题别说创新,就连复述课文也说不准确。

二、反复阅读,加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乡土情结》这篇课文曾作为2003年的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出现。这说明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还是有阅读困难的。《乡土情结》不仅抒情性极强,而且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和史料,更增强了阅读的难度。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之前就必须反复阅读,加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其次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要让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当然这样的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还要指导阅读方法。要让学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教给他适当的方法。在《乡土情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方法,整体阅读就是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的完整阅读,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准确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具体问题与整体关系上,整体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

三、从探讨作者的创作思路入手,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阅读的思想基础

在解决了学生们的阅读障碍以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乡土情结的?以第二段为例,着重培养学生在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的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又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应和学生共同明确筛选信息的过程:(1)理解题目;(2)分析内部结构;(3)注意关键句子。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提示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从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最后筛选出这样的信息要点:(1)父母亲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

掌握了课文的体裁结构,总体内容,中心主题之后,便可以决定阅读的基调。该文适宜选用深沉饱满的感情,舒缓低沉的情调,自然流露出对乡土的眷恋。

四、从剖析作者语言的妙用入手,引导学生再造思维,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阅读时再现文中的真情实感

作者妙用了诗文和史料,使文章内涵丰富,情景交融,呈现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诗文和史料进行剖析,启发学生的再造思维,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全面发展。对诗文和史料的剖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对诗文和史料的表现形式、修辞手法、内涵所在等方面设置疑问,发动学生再造思维,大胆提出见解。一些疑难问题不免会使学生产生疑窦,甚至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就要把疑难拿出来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则在鼓励、肯定、表扬、点拨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揭示正确答案,学生就会深得教益。

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

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这篇课文我主要进行了文本之间的拓展和向写的拓展。

文本之间的拓展主要是复习一首诗,这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于是就启发学生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

向写的拓展需要想象。如:在余光中的心里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这些意象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假如有一天我们远离故土,我们会把乡愁比做什么呢?我要求学生以“乡愁是什么”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体现出淮安的地方特色。写得过程中老师可以从饮食、山水、历史文化名人等方面提醒学生。比较好的例子是:乡愁是软兜长鱼的香气,乡愁是淮海路上的霓虹,乡愁是洪泽湖的夕照,乡愁是老子山的轻烟,乡愁是茶馓的酥脆,乡愁是今世缘的醇香。

总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把这几个环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清江中学)

上一篇:浅谈课堂上历史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导入的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