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从改变教学行为做起

时间:2022-09-26 01:09:58

转化,从改变教学行为做起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必须把发现、认识、研究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放在最重要地位,只有从学习中、发展中表现出发,才能在教学中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切实合理措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成长;转化学困生;需要;成功;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困难生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的,这些学生在班级中虽然是少数,学习困难生文化薄弱、数学基础尤为不扎实,许多学生畏惧学数学,感到难学,失去了学习信心,从怕学到不愿学,这是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对他们实施科学的教育。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享有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过从教育中获得一份自信,获得一种向上精神状态。

要实现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从改变学生观入手,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艰苦地、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导向正确、选择适合的策略和方法。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而思考和措施的根据就是适合学习困难的学生。

(1)合作竞争,让需要改变厌学。

当学生不想学或学生投入不够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实验证明,当学生处于最佳情绪时,最能发挥智能操作水平。兴趣的本质是心里需要。心里上有了某种需要学习才能变得主动。

互助“结对”。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帮扶前,让每个学习困难学生都有明晰的发展目标,以学习成绩提高的心里需求为支撑。通过老师和家长,加强对对子引导,帮助他们制定合理计划,并开展对子之间竞赛活动。对帮扶学生来说,在帮扶过程中,有了一次奉献的机会,这个机会,实际上是实现个人才能,体现个体价值的机会。

合理“分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力量是无穷的。要实现一个目标,需创造群体支撑的环境,这是每个人取得成功重要条件。合理分组。一般4人一组,组内有学习成绩较好的,也有较差的。每个小组要形成一种沟通与交流的环境。各组之间倡导合作竞争,有竞争才能有发展。

自主“组队”。小学生有活泼、好表现的特点,而且精力旺盛。学习困难学生也不例外。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自主组织学科活动队。

弥补缺陷,让成功促动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学习愿望,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事做。有事做,而且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就是一种成功。学习困难学生有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学,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知识“欠账”太多。可采取弥补知识缺陷的办法,帮助他们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

课前“补缺”。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提高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帮助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检索出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和技能,已作为学习新知识必要准备。在帮扶中可采取“课前练习”办法。即在每一节课开始前进行“课前练习”,由老师出示与本节课有关知识进行测试。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教师从学生错误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缺,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课中“补难”。课上教师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难点和学生的心态确定教学难点。教学时可采取放缓进度,低起点,小步走的办法,让学生跟上教学步伐。学生独立活动时间是为学习困难学生补习的最佳时机。

课后“补漏”。从学生作业中最能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中的“漏点”。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在教师的监督或指导下完成作业,完成率较高。课后补习时机,可在课间、午间、自习课或在放学后。在校内做作业,遇到不会可以随时问老师和同学,因此作业正确率也会较高。

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习,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的,也不能很快在考试成绩上或学习能力有所反映,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2) 鼓舞激励,让自信驱逐困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当补习方法不能使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效果显著时,就得辅以另一种方式和策略,可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增强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使他们正确对待可能与挫折,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学习困难学生主要问题是自信心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问题产生原因是,他们经历学习过程的反复困难。

重“习惯”。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引导和指导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成绩偏差的学生,因为一时还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或一时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固然上不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传授、介绍和总结各种成功、有效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成效。适当点拨,并恰当地将关爱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多“交流”。要实现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宽容是师与生交流的起点。而切切实实做到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很需要费一番工夫,有时一、两个学期,甚至会更长时间。平时对他们多一点关注、鼓舞。课上多看他们一眼,课下多与他们谈一谈,做作业时多指点。尽力让每个学习困难学生感受到关注和鼓舞的滋润,心灵受到触及,学习欲望被唤醒,自然有了学习的进步。

勤“鼓励”。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鼓舞能唤醒自信,而自信源于每天的努力。努力就有长进,不努力就没有成功。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重要保障。激励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跨越式的发展。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同情况选择使用不同激励力度和方法,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准确、恰当、切合实际鼓励和提醒。激励形式多种多样,如目标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当然,激励可以是批评或警示。

为使每个学习困难学生找到最适合他成长的空间。我们不能一种方法与态度对待他们。不仅要有爱,还要学会表达爱。只有走进他们,才能触及他们内心最敏感的部位,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

总之,让学习困难学生能够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享有教育。使这些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地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对学习数学困难生讲求心理策略,通过深入分析、探索与实践,促进全体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