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12:35:15

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摘要: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有一定影响,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以及玉米产量的变化,探讨玉米单株与群体效应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一定密度下保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保持单株与群体的平衡发展,才能获得玉米高产。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单株;群体效应

引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应该建立合理的肥水结构和群体结构,并保证太阳能的合理利用。目前可以从提高种植密度和提高单株产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玉米产量。但不管何种方式,玉米的最终产量都取决于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综合结果,可以说合理的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与群体效应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的栽培和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于2010至2011年在农业试验场进行,试验场全部为沙壤土,有机物含量为1.13%,氮含量40.21mg/kg,磷含量11.20mg/ kg,钾含量121.23mg/kg,实验所用玉米品种为丹玉39。实验设每公顷4.0、6.0、7.5、8.5万株4种种植密度,三次重复。小区面积40平方米,4月20日人工点播,5月8日出苗,5月23日定苗。播前施基肥三料过磷酸钙160kg/hm2,尿素152kg/hm2,生育期间中耕松土三次,头水前追施尿素220kg/hm2;整个生育期灌水三次,苗期5月28日喷洒氧化乐果300ml/hm2、辛硫磷560ml/hm2和敌杀死520ml/hm2以防治病害等。分别在各个时期测定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叶片净同化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消长

玉米叶片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所以叶片的面积也决定了光合作用的产量。玉米在拔节前期不同种植密度单株的叶面积不明显,但其群体叶面积(LAI)会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玉米在生长前期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种植密度对LAI影响很大[1]。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进程中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会逐渐下降,密度对单株效应的影响逐渐增加。在玉米植株整个生长期间直至生长后期群体叶面积都会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植株密度对LAI的影响一直很显著,生长前期的影响大于后期。

2.2 玉米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玉米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的积累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玉米的最终产量。在拔节前期不同密度单株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情况差异不大,但随着玉米植株生长进程中密度增大,单株干物质的积累量会随之下降,单株干物质的积累量也变慢。在玉米植株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群体干物质的积累量会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玉米拔节前期,单位面积植株密度越大干物质积累速度越快。但随着生长进程玉米的单株效应也不断增强,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在低密度时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超过一定的种植密度后,干物质积累增长速度反而下降,体现了单株与群体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

2.3 玉米叶片净同化率(NAR)与单株叶面积及LAI关系

在不同的玉米植株密度下,除去苗至拔节期的其余各个阶段相关叶片净同化率(NAR)与LAI的关系都非常显著,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NAR=a-bLAI表示[2]。

NAR与单株叶面积的关系表明单株干物质的积累效果,在不同密度下各个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NAR=a+bx(x表示单株叶面积)表示,研究表明在各个阶段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都很明显,但在生长前期的影响大于生长后期[3]。

2.4 玉米单株和群体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玉米植株密度增加会导致单株产量的下降,但如果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玉米株数,总体产量相应增加。通过研究表明在低密度时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下降但总产量仍然增大,此时的产量群体效应更加明显。当植株超过一定密度后,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密度单株产量下降明显,此时单株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大于群体效应的影响,导致群体总产量下降,由此可见只有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3 结语

探讨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是玉米栽培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会随着玉米植株种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玉米品种的最终产量是玉米单株与群体效应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玉米种植密度增加时其群体作用相应增加,但单株生产力降低,当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单株生产力下降程度大于群体生产力的增加,从而导致群体总产量降低。因此只有在一定密度上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即保证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藤树川.夏播玉米密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10,11(02):07-09.

[2] 王玉贞,刘志全.玉米高产与群体整齐度间关系调查分析[J].玉米科学,2010,08(02):43-45.

[3] 薛吉全,马国胜.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论文集,2011,05(03):321-327.

上一篇: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建议 下一篇: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