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思考

时间:2022-09-26 12:29:37

关于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思考

摘要:群众文化舞蹈是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又是群众文化舞蹈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从题材的群众性、形象的亲和性、情感的平民性、风格的地域性、样式的通俗性五大层面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述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特点与要点。力求对于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舞蹈创造 群众文化 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3-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历史化进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吸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中国的大众文化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着。大众文化是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口味,符合大众的要求,成为了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并立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它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中娱乐、消遣的社会功能,成就了大众舞蹈这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现象。大众舞蹈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每个不同的时代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的大众舞蹈。大众舞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群众舞蹈发展特点

(一)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交谊舞”、“霹雳舞”成为了当时人们参与的活动内容。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参与大众舞蹈的机会,在各种节庆的舞蹈,社交的舞蹈,校园的舞蹈,广场上的舞蹈等等,都适应了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不同组织里的人们的需要。每天清晨都有人在街道边放起音乐,随着音乐尽情的舞蹈,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激情活力的年轻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大众舞蹈上来,任何阶层,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到职业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大众舞蹈的种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群众舞蹈的娱乐性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流动着的造型艺术。它可以提供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舞蹈艺术对美有很高要求,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不但培养了大家的审美能力,提高了艺术的修养;对于舞者来说不但愉悦了自己的心情,而且还增强了对美的追求感。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

(三)舞蹈活动能够强身健体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渐的 强,大家都利用各种方式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每天早晨在公园、广场上,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伴随着音乐热情洋溢的舞蹈。有的跳迪斯科,有的跳交谊舞,有的扭秧歌,还有跳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家都是十分的认真,十分投入。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为止感叹,大家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乐此不疲,这种对生命活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人生存本能的真实流露。通过舞蹈的这种运动方式,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保持了青舂。

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创作的途径

(一)增强舞蹈创作的现实性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顾名思义,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舞蹈艺术的创作,因此题材的现实性和群众性,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首要特点与头等要点。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应该更多的融入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所喜欢、所感动、所接受的题材,而不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高深莫测的题材。也就是说,是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通俗文化的题材。这也符合群众文化舞蹈“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此,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就要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选择群众直接参与的现实生活中的题材,以此吸引群众的眼球,求得群众的心动。

(二)增强舞蹈形象的亲和性

形象的亲和性是与题材的群众性密切相关的,它指的是群众文化舞蹈中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拟人化了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手牵手,成为人民群众永远也离不开、割不断的形象。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东北大秧歌舞蹈中的傻柱子、小老妈等人物形象,都是群众中的“小人物”的形象,倍受群众喜爱与欢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动人物”;又如汉族民间舞蹈龙灯舞中的龙、狮子舞中的狮子等动物形象,荷花舞中的荷花的植物形象,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亲近的舞蹈形象,其亲和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在选择舞蹈形象的时候,必须以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为首选。

(三)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相统

创新是要在继承我们传统的同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中国是拥有五十六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自的地域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遵循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给它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在保护传统同时,挖掘其中的精髓为现代所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站稳脚跟。舞蹈是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就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一舞着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三、小结:

通过群文舞蹈的创作与表演,我们也深切的认识到,群文舞蹈应当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为基础,与时代脉搏同律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群文舞蹈的群众性,使其能够血向群众、面向基层,真止使群众文化/fi断的丰富起来,促进群众文化向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群文舞蹈创作及表演心得体会[J].大众文艺,2012,(8).

[2]朱丽丽.群众舞蹈对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3]朴春红.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J].华章,2013,(23).

[4]徐倩倩.浅谈如何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4).

上一篇:浅析《南国都市报》新闻时评的内容特色 下一篇:探究电视节目剪辑遵循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