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结合平衡探微

时间:2022-09-26 11:37:47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结合平衡探微

新课程之所以为“新”,就是改变了以往单一、狭窄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的让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经历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里,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也逐渐体会到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平衡与结合的重要性,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让我觉得目标明确、取之有道。

一、课程结构中的结合平衡

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平衡。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明确规定学生的认知要求和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完全统一的方式方法,所以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就有较大的空间来展示,在基于明确的要求下,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师生潜在的能力。

2 分科与综合的结合平衡。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常常涉及学科之间的交汇,学化学经常遇到数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一些问题,例如,现在上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关于“化学与环境”、“我们身边的有机物”等章节,涉及到很多生物学科上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已经不再只看一本教材,而是多方涉猎,在引导学生思考之前,我们要先一步学会多学科之间的结合。

二、课程目标中的结合平衡

1 “打基础”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结合平衡。就初中化学本身而言,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年,作为后继学习的一个开端,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忽略“双基”,学习化学将成为无本之木,而只重视“双基”,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只能成长为离开书本就不能生存的“书”生。所以在培养精神与能力的同时,很有必要回到“双基”教育上,在“双基”教育上,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

2 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多元智能的发现与开发的结合平衡。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在化学课堂上只是一味的大讲特讲基本知识和原理,学生是不会认同的。有时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就有必要多开设有意义的实验和课外调查,让学生通过研究来体验获得知识的。

三、学习内容中的结合平衡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与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的结合平衡学会思考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化学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面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无论是在简单事实上的知识拓展,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为了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在今后道路中的思考能力。所以单一的背诵“全世界水体污染十分严重”,还不如让学生到附近河道或网上去体验或查询,全球气温在逐年升高还是降低,不如让学生查询资料来判断。最终教师为了“不教而教”。

四、学习途径中结合平衡

课内学习与课外多渠道学习的结合平衡化学学习方法有很多,课上的内容一般比较系统和单一,以文本表达为主。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而往往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化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受来学习。例如,钢铁容易生锈,怎么防止钢铁生锈呢?家里放锈有什么措施?由此慢慢推出钢铁生锈的几个条件和防止生锈的一般方法。这样就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记忆该知识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上网查询、参观相关单位等。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课上要多的多,所以课内与课外多渠道学习两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五、学习方式中的结合平衡

1 接收式与探究式的结合平衡。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谈到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但是否只要谈及学习方式,就必须探究呢?在批驳接收式学习的言词中,是否也应该有些褒奖之词呢?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的理论,在某些规则或原理的学习中,我们如果硬是要自主探究,那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可开展。

2 独立式与合作式的结合平衡。独立活动能使学生变得自立、会思考、具有创造性,但是会变得孤僻、自我中心、爱走极端、缺乏集体主意;合作活动能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倾听、性格开朗、有集体荣誉感,但品质不高的合作反使得部分学生只会倾听、胆小和失去兴趣。在化学尤其是一些实验中,假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情感体验,如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就应该采取独立式;在某个问题例如探究燃烧条件这个问题上,学生可先提出假设,然后分组设计验证方案,再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方案设计时,需要集体的智慧,每个人在参与过程中都会有各自的收获。

“拿来主义”不可取,新课程改革批判的对待了旧的课程环境,我们在选择新事物的时候,也要保留旧事物的精华,两者相结合,取其平衡。尤其在初中化学中,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将空洞的规则生活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就会长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我们教学能力的锻炼上,也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平衡。

(责任编校:合欢)

上一篇:提升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下一篇:聋生书面语教学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