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时间:2022-09-26 11:27:11

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尽可能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的方式来自主地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自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教学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学生是学的内因,教师及各种教学环境因素是学生学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能否学好语文,其自身是关键,其内因是关键。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同学喜欢朗读,他会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学生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愿意和那些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待在一起。(三)精心设置问题环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先质疑,后释疑。质疑与释疑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创新潜能不断挖掘、发挥。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由学生本身的主观及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只有在语文课堂上较好地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评论、质疑、表达、标新立异,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如,我在上《鲸》这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找出鲸的特点,想想作者是怎么写这些特点的。可以用画画、朗读、说话、写作等方式完成。

学生们在这个问题引导下,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有的学生则埋头画画,有的学生认真写作,有的学生高声朗读,有的学生则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都沉浸在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当中,沉浸在探究的快乐当中。接着,我安排各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的探究学习成果。经过学生代表的汇报,学生们都很好的理解鲸的特点,也会理解课文的几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和举例子。

通过这样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将学习的自真正交给学生,实现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真诚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用教”。(叶圣陶语)如何达到“不用教”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合作探究也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其方法有二:

(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要探究的问题。

1.可以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写谁用草船问谁借箭?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几位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

2.可以通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课文中两次出现“沉思”,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沉思什么?说明什么?

(二)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

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由于受知识、能力、经验的制约,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可能与现实答案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有时答案甚至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此时,可让同组几位学习伙伴互相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探究过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得以增强,语文素养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重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三条有效的策略。

浅谈物质密度的探究性教学

--自由探究的收获唐廷禄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中学校重庆北碚400718)物质的密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只要突破了这一知识点,对于以后的压强、浮力等的教学就好办多了。但在,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精力,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占着物理实验室的管理优势,采用了自由探究的教学,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引发学生求知欲

讲台上摆放水、酒精、煤油、铜块、不锈钢片、银片、铝片、盐水、盐酸及有毒物。

当我先后举起两个不同的物质,请学生加以识别时,学生分别说出了如颜色、气味、可燃性、声音的不同、轻重的不同、化学反应的不同等各种方法来进行识别。

当我举起不锈钢时,请学生判定这是不锈钢还是银时,学生沉默一会,然后有学生提出从杂志上看到的碳的同位素来识别,我对学生的识别方法提出问题:碳的同位素是用来识别什么物理量的?

学生认为可以识别物质,也有学生认为是识别时间的,我只对学生的识别方法予以赞同,但对识别的是什么物理量不加说明,要求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搞清这个问题。

当我提出能否用一种方法对展示的所有物质进行识别时,学生思考后都认为不行,必须各种方法混合使用才能识别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出能对这些物质进行识别的普遍适用的方法时,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因为学生已阅读了本节的相关内容,他们的猜想基本上是用质量除以体积进行探究,具体方法是:a、相同体积下,比较物质间的质量;b、相同质量下,比较物质间的体积。可见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已能在实际中加以采用。此时,有位同学提出:课本上用质量除以体积,为什么没有用体积除以质量,它们不都是比值吗?

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结论是:1、在探究物质的体积与质量之间的特性,用质量除以体积,还是用体积除以质量,无法确定,但都是研究的方法,可以探究出物质的这一特性;2、当人们在进行交流合作时,这两种比值同时存在的话,会有许多不便,所以应当统一到同一比值方法上来,而这对探究物质的这一特性没有影响。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交流后得到的结论,这是我上课前没有预料的,内心感到非常兴奋。这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收获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得到的。

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扬之外,也谈了开拓性研究对后继研究的影响,意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开拓的意识和勇气。

二、实验探究中的交流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上的相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的培养和认识。因为在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一大收获。

上一篇: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云计算视域下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