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作用例谈

时间:2022-09-26 10:59:29

知人论世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作用例谈

摘要:“知人论世”在诗词鉴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诗词人的生平简介,把握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对诗词内容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诗词鉴赏;知人论世;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79-1

对古人的作品进行鉴赏,需要了解古人,了解他的时代。一位诗人或词人借助自己的作品,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下面我就知人论世在诗词鉴赏中重要作用谈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

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了杜甫的《兵车行》、《旅夜书怀》作为必教诗,《客至》、《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作为自学诗。在讲授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深层次准确把握这些诗的主旨,必须让学生走进杜甫所处的时代,了解杜甫的个人经历,才能聆听到诗人的心声,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同情人民,对他们的苦难有深刻的体会。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如鉴赏《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诗句时,我作了如下介绍:本诗作于诗人寄居长安十年的后期。那时,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大大衰落。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正开往前线。他们的亲人追奔呼号,哭声遍野,震耳欲聋。杜甫亲眼目睹此凄惨的情景,压抑不住内心的痛苦,写下了《兵车行》。学生在了解了上述背景及诗人人生经历后,基本上能把握这首诗的主旨。

二、“知人论世”有助于探知选取意象内涵的寓意

《唐诗宋词选读》中杜甫的另一首必教诗《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所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说这首诗写尽了孤独无依之感。联系杜甫的生平就能对选取的意象“细草、独舟、沙鸥”等欣赏的更深入。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客旅漂泊中度过的,晚年流落四川,在成都时依托老朋友,后朋友去世,杜甫感到在此再无凭依,就率领家人往江南或家乡一带移动,诗中所写是月夜江中行舟的所见所感。这里写景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州孤舟一样寂寞。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他的孤苦伶仃。最后以沙鸥自况,抒发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之感。

三、“知人论世”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要想深入体会作者通过诗词传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我在讲解李煜的《浪淘沙令》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词所传达的情感体会得很到位。因为学生对李煜很熟悉,高一时就接触过他的词。李煜的词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浪淘沙令》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下面就是对学生的自由赏析作的归纳“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从学生的自由解读中可见知人论世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知人论世”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词塑造的形象

诗词中的形象既可指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入了四首辛弃疾的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现已《青玉案》为例,说明知人论世”对于更深层次分析诗词塑造的形象的作用。

如果只是认为这首词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孤高、淡薄、自甘寂寞,那还是表面的看法。联系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更深入分析这个形象。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然而,那时的朝廷只图苟安,不愿打仗,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闲居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了解了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学生对那人形象分析就更深入了。词中“那人”不随波逐流,不追慕荣华,却甘于寂寞,宁静致远,坚持操守的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他虽屡受排挤,却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

上一篇:借用互联网信息激活初中化学课堂 下一篇:《红楼梦》里,为什么那么多人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