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互动――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起点

时间:2022-09-26 10:50:03

触发互动――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起点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真诚对话与灵魂交流,阅读教学是在文本的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在阅读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努力地要学生动起来,学生却总是不知如何动起来,从何动起来。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很多的尝试,最后终于探索出几个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提出来跟大家继续研究提高。

一、从题目动起来,走进文本世界

题目的作用有五点: 1、交代文章的对象、人物的身份、暗含人物的性格;2、线索作用;3、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运用反语,增加文章的讽刺效果,揭示文章的主题。总的来说,题目往往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因此,从题目入手,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题目动起来,经常能带动学生很好地进入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题目开始一篇文章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从题目动起来,更容易掀起整节课的高效互动。语文教学最应落实的一点是学生的言语实践。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我都首先“轮值制”地点名三到五名学生朗读题目,然后让学生就题目朗读应体现的轻重缓急、感情基调等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依据来说明理由,在依据与理由的探究讨论中自然地把学生引进到对课文的阅读探究中来。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时候,采用的就是从题目的朗读开始激发学生热情,把学生迅速引入文本,顺利建构起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

二、不妨倒过来看,走进作者世界

审美疲劳往往会抑制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削弱课堂互动效果。因此,在经过一个单元的从题目激发互动后,学生显然已不满足于这个熟悉的教学模式,渴望的目光中又有了新的期待。于是,新的尝试又开始了。

从题目动起来,是从头开始,现在,就倒过来试试吧。上课开始,就一起来读读《黄河颂》里最后的几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为什么要学习黄河?为什么学习了就能伟大坚强?我们一起来把它倒过来读读吧!文章还能倒过来读?真新鲜!连全班出了名的“慢羊羊”也赶快翻开书本,手指文本一行一行地琢磨了起来。有了前面的认真阅读文本,后面的内容感知、情感体会、写法探究自然就呼之欲出,师生、文本间的互动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准备基础上,就像方塘活水。出其不意的进攻,又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

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采用的也是倒过来的方法。但这个倒过来就有别于上文,不再是真的倒着读,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逆向思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导读导学上。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因此就先从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誓言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步步紧逼,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为什么要发出誓言,是什么促发了他要发出誓言的,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景物。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就走进了作者的世界,以作者的思想、情感去观照课文,很好地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深深地体会到那一股“炽痛的热爱”。这种先知道了结果,再去探究缘由的做法类似于福尔摩斯的案件侦探,接连不断的生疑、释疑,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成为一浪又一浪推动课堂互动的冲击波。

三、从关键词切入,走进语文世界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肤浅,需要老师正确的点拨,适当的帮助,才能很好地理解、感悟、评析,进而读懂文本,体味情感,品味语言,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顺心或者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的心情就好,学习热情就高,思维就更活跃,吸收信息就越快,一旦有所发现,必定产生渴望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愿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篇章中的精彩部分,从关键词开始,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语文世界。

在教学《邓稼先》时,面对三千多字的文章,若让学生在两节课内自主探究,无疑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就得老师用敏锐的触觉,抓住文本的关键所在,然后再带领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词句的表达,使学生融入课文,了解作者,理解课文。本文最先切入的语句就是“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习这句时,着重对“站”字进行深入理解。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对这样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都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有了这种认识,接下来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以及对邓稼先行为的理解就有了心理准备和情感的共鸣,于是就有了对文本内容、对写作表达方面更积极的探求与讨论。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强烈求知的阶段,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引导到位,学生是乐于与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的。因此,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融入课堂,融入课本,将会有更精彩的过程呈现。达到高效的互动,就一定能达到高效的课堂。

上一篇:如何写好借物喻理的文章 下一篇:以美育心 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