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日本终身雇佣制

时间:2022-09-26 10:00:29

摘要:“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基础。通过对日本企业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讨论了在当前持续的经济不景气面前,作为日本传统管理模式标志之一的“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对新形势下“终身雇佣制”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制度;传统道德观念;日本

中图分类号:F24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58-02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各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日本许多企业所实行的“终身雇佣制”也遭遇了挑战。

一、日本的“终身雇佣制”

在日本,“终身雇佣制”是指: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旦就职,就可以一直在那个公司或企业工作到退休,中途一般不会被解雇。“终身雇佣制”或终身雇佣惯例主要适用于大型企业的核心员工,而并非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这种雇佣方式曾与“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度”一起,被称作日本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三大法宝”。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无疑是植根于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之中的。

1.“企业内工会制度” 是“终身雇佣制”的源头

战后形成的新型工会开始为所有员工追求在企业经营不良、经济衰退情况下对员工生活和雇佣的保障。这种制度使得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一般不随意去解雇员工。这样,各个企业都成为了对外相对封闭的劳动力市场,慢慢形成了雇佣方式的“终身制”惯例。

依托于终身雇佣体制, 这些日本企业省却了解聘、解雇后再招聘、重复培训以及适应管理等雇佣环节, 节省了包括时间、资本及管理在内的大量成本投入。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终身雇佣”惯例帮助许多日本企业度过了经济衰退期。

2.“年功序列制”是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必要辅助

所谓“年功序列制”,是指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被别的企业挖走。如果“跳槽”,个人或多或少总要受到一些损失。因为进入新的公司或企业后,工龄要从头计起。

与“年功序列制”相配合, 日本企业对员工进行严格考核, 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晋升。这种终身雇佣制的巧妙利用, 给日本企业带来了竞争力。

3.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终身雇佣制”存在的基石

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对人们的职业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另谋他就,会被视为“缺乏忠诚心的人”。而“缺乏忠诚心的人”是不会被委以重任的。在日本,忠于企业,“爱社如家”成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

4.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对“终身雇佣制”的强化

在日本,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以他们在工作期间参加养老保险(或养老信托)基金为前提条件的。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是:保险金的一半按一定比例从职工每月的工资中扣留,另一半由企业(即雇主)交纳。工作调转之后,若要取得在原公司或企业积蓄的那部分养老保险金,相当费周折。办理不同企业之间养老金的衔接手续比较麻烦,弄不好会影响退休后的生活来源。作为职工个人来说,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原来的企业踏踏实实好好干。

二、“终身雇佣制”的危机

近些年来,由于日本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同时接受了美国式教育的新生劳动大军的加入,不断冲击着“终身雇佣制”存在的基础,使终身雇佣开始出现分化。“终身雇佣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1.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日本的教育历来强调集体精神,但战后却被迫实行美国式的教育,结果是“平等主义、尊重个性、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别人不得干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日益渗透到学生头脑当中。另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生的这一代人没有经受过什么坎坷、苦难,他们生下来看到的就是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年轻一代已不像上一代那样唯有效忠一家公司才能维持生计,而是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崇尚工作的乐趣。

在今天的日本,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了找到一个能将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它的公司而进行非常慎重的选择,而是不找固定职业,愿意做一个“自由打工者”。随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变化,不少企业对过去的传统作法逐渐产生怀疑和反思。为了追求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过去在日本被视为“不道德”的跳槽、改行、自立门户开创个人事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以往被视为“不道德”的“挖墙角”的办法,把一些具有一定资历或有某些特长的人吸引过来,加以重用。这些都使日本企业的中途录用率不断增加。

2.“年功序列制”的先天不足

在“年功序列制”之下,限制了年轻有为的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妨碍了有胆略、有独创精神、有战略性构想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年功序列工资制导致同工不同酬,与工人的劳动成果脱钩,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出现一部分人靠年头、混日子以及不求上进等现象。这些先天不足与年轻人的西式价值观显然是格格不入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而且,由于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控制招收新员工数量,加速了企业内部职工的老化,使企业不得不承受生产效率下降和工资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三、终身雇佣制的未来

终身雇佣制至今已被一些学者提出马上就要“灭绝”和“瓦解”,但实际上“终身雇佣”惯例在日本并没有崩溃的迹象,终身雇佣制即使是现在也仍然得到了多数企业的支持。日本劳资双方都对“终身雇佣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都希望今后仍坚持这种雇佣制度。可见,终身雇佣制还是比较适应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的。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终身雇佣制作为日本企业的一种雇佣制度,其具体形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作为“终身雇佣”对象的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重也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年功序列制等配套制度将日益弱化,企业职工工资中的年功部分将会下降。但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终身雇佣制依然会得到政府、企业和工会的重视, “终身雇佣”惯例仍将作为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继续延续下去。“终身雇佣”的变化只能是对象选择更加严格,范围越来越小,一般仅限于企业真正的核心员工;企业将不断地改善其人力资源政策,特别是薪酬激励机制,强化能力主义和以业绩为标准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从而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和战略管理的挑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在日本,终身雇佣制只会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而不会彻底崩溃和灭绝。

参考文献:

[1] 方了.论日本经营的存续及演变[J].现代日本经济,2001,(2):24.

[2] 陈又星.日本制造企业变革特征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5,(3):36.

[3] 沈士仓.日本终身雇佣制形态的多样化与中国固定工制度的异同及改革[J].南开学报,1998,(5):42.

[4] 李文祥,张金荣.“三大神器” 的功效寻根及其启示[J] .现代日本经济,2004,(2):57.

[5] 津田真微.终身雇佣制的拥护[N],东洋经济新报社,1976-01-10(封1, 62).

[6] 陈建安.日本企业的雇佣制度及其变化[J]. 日本学刊, 1998, (5) : 82.

[7] 桑原靖夫.劳使的关系.财团法人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95.

[8] 尾邦高雄.日本式经营:其神话与现实[M] .日本:中央公论社:1998:132.

[9] 徐平,李毅.对日本赶超经济的探求和思考[J].日本研究, 2005, (3) : 24.

[10] 厚生劳动省.平成18年版劳动经济分析[R].日本:厚生劳动省, 2004:226.

[11] 内务府.平成19年版国民生活白书[R].日本:内务府,2004:152.

Discussion about Japanese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ZHANG Min 1,WANG Juan2

(1.Foreign language school,Jiaying college,Meizhou 514015 ,China;2.Huizhou foreign trade school,Huizhou 516003,China )

Abstract: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in Japa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particular social foundation. Produced by the Japanese enterprise system,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the current face of continued economic downturn, as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management model of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in Japa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necess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may be changes in the outlook.

Key words: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the seniority system;union system in the enterprise;traditional moral view;Japan

上一篇:浅析我国一人公司法律规制之不足及其完善 下一篇:黑龙江省东煤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