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

时间:2022-09-26 09:56:30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

【摘要】 目的 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征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一般资料、早期临床特征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儿经治疗后,57例体温呈下降趋势且维持正常体温,治疗1-2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全部治愈出院;3例患儿需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例经通气3-5天并住院治疗3-4周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出现轻度的肌无力;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 分析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临床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能够提升其治疗疗效,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转归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1-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传播途径较多,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以及手足出现疱疹、丘疹等[1]。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该病病情较为凶险,容易伴发肺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导致患儿死亡。本文主要就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征及转归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中,男35例,女25例;患儿年龄为4-50月,平均年龄为(25±1.75)月;其中4-12月9例,12-24月18例,24-36月25例,36-48月8例。所选患者均符合我国卫生部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特征 6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起病较急,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以及口腔溃疡等。部分患儿除以上症状外,还伴有肺出血、颅内感染、循环衰竭以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器官功能的损害。

1.2.1 发热 6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发热46例(76.67%),通常在出现皮疹前的1-3天内发热,且多数呈不规则发热症状;发热的持续时间为1-5天,平均持续时间为(3.01±1.23)天。

46例患儿中22例(47.83%)发热时间72h的患儿2例(4.35%)。其中患儿体温在37.5-38℃21例(45.65%),38.1-39℃20例(43.48%),39.1-40℃5例(10.87%)。发热后患儿比较嗜睡且精神怠倦,呼吸较浅,心率加快且心律不齐,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抽搐或昏迷。

1.2.2 口腔粘膜疱疹 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患儿有51例,分别位于患儿软硬腭舌、牙龈黏膜以及颊黏膜等部位。其大小约在1-5毫米之间,1-2天后溃破。

1.2.3 皮疹 60例患儿中,49例(81.67%)患儿口腔黏膜疱疹和皮疹同时发生,皮疹不典型11例(18.33%)。通常情况下,先出现的是斑丘疹或玫瑰红斑,24h后成疱疹,且多在手掌、指趾以及足底等部位发生。部分患儿出现水疱性的疱疹有黄豆或米粒大小,且直径约为5毫米左右。疱疹表面比较厚且不易破溃,多在7天内消退。

1.3 实验室检查 给予6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检查发现,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上升,主要是中性分类的增高、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增高以及胸片的改变。且血常规中白细胞的计数明显增加。

1.4 治疗方法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方案主要参照国家卫生部出台的预防控制指南标准,给予60例患儿加入10mg/kg/d喜炎平注射液和10mg/kg/d利巴韦林加入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且每日一次。

重症患儿应在普通症状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松龙1-2mg/kg/次,且每日2次,抗炎治疗3-5天;针对高热不退且症状较重的患儿应给予松龙10mg/kg/次冲击治疗,且连续冲击2天;必要时应给予患儿甘露醇镇静和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并给予部分患儿机械通气的治疗[2]。此外,对于病情进展患儿,应注意保护患儿心脏以及呼吸道的畅通,并保持病房内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疗。

2 结 果

6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经治疗后,57例体温均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正常体温,治疗1-2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全部治愈出院;3例患儿需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例通气3-5天并住院治疗3-4周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出现轻度的肌无力;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33%。

3 讨 论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以及柯萨奇等病毒而引起出疹性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且传播途径多。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还可能会诱发心肌炎、肺水肿以及无菌的脑膜炎等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患儿的死亡。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多为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临床特征除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一般的临床表现以外,部分患儿表现不典型。导致该病发生的病毒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并出现嗜睡、四肢抖动、惊跳等,部分还会出现不明显的意识障碍、抽搐、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以及脑膜炎刺激征等[3]。

早期发现患儿危重的症状,并及早采取冲击治疗,避免循环衰竭、肺水肿的发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提升其治愈率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立医疗以及护理巡视班,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心率变化、呼吸道体征以及精神反应等,并对其进行胸部X线检测,不仅能够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还能为其抢救争取的时间,降低病死率。

本次对6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临床特征、治疗与转归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57例体温均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正常体温,治疗1-2周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全部治愈出院;3例患儿需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例通气3-5天并住院治疗3-4周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出现轻度的肌无力;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33%。

综上所述,分析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临床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能够提升其治疗疗效,还能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与此同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防止疾病的扩散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捷,曾丽娜,沙文光.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3,24(9):117-118.

[2] 洪志明,陈宝川,康碧珠,赵国荣,卓志强.小儿手足口病621例及并发症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09(19):1451-1452.

[3] 刘冠军,王合群,李卫国.手足口病132例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17):58-59.

上一篇:统计复用技术在IPQAM互动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WinCC组态软件的荧光增白剂流水线自动化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