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黄河三角城: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

时间:2022-09-26 09:56:05

靖远黄河三角城: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

大凡山川,必定有奇异瑰丽之处。距兰州100多公里外的靖远三滩乡的黄河岸边,有一个算不上高大的坪,其上却有一座三角形城池。古城向来四四方方,为何在黄河岸边有座三角城呢?它究竟是啥来头?

山崖陡峭,城墙残破,

那里有座神秘的三角城

从兰州出发,沿高速公路,过白银后,在靖远朋友指点下,我们在吴家川出口下了高速公路。这里是通往靖远县城的路口,然而我们没有去靖远县城,而是向北拐上了另外一条路,车子直奔三滩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三滩乡地处黄河西岸边,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是靖远县比较富庶的乡镇。

三滩距离靖远县城20多公里,为黄河边的一处狭长如弓的滩地,分布着三滩和糜滩两个乡。听到“三滩”这个名字,许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由三个黄河滩涂所构成的吧。其实不然,三滩原名是三角城滩,后来人们为了方便,称为三滩。

我们要去的三角城就在三滩乡的中一村西边的山梁上。汽车从三滩乡人民政府的门前驶过,穿中一村,沿着乡村便道,往山梁而去。在村子里看,那是座大约50米高的山,山崖很陡峭,山顶上有一段段残破的墙体。朋友们说,那就是三角城的遗迹了。

这个充满着未知之谜的古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城墙中,神秘的卵石,究竟有何秘密

上山的路虽然有些窄,但却畅通无阻,汽车很顺当地爬上了坡顶。这时,我们才发现,从山下看上去是个山梁,实际到山顶,却是个坪地,当地人把这个地方称为二龙台。

坪台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苹果树。起初,路只有一条,我们在如同迷宫一般的苹果树林中,绕来绕去,走了几分钟后,出现了一个三岔路,三滩乡的朋友毫不犹豫地让我们左拐,果然走了不远,一堵城墙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三角城的一角了。

下车后,我们就被淡淡的苹果香所笼罩,停车的地方是古城一处类似角楼的地方。看得出来,这段城墙很厚。第一感觉,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

没有想到,最先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却是神秘的卵石层。跟着朋友,沿着城墙边的小路,慢慢往前探。这是一条通往黄河边的小路,走不远,就看到城墙中上部大约2米高的位置上,平平整整地出现了一层卵石,石头大小相差不多,约有两个拳头大小,两三块叠压在一起,显露出来卵石层,大约有2米L,而在卵石之上,则依旧是一层层的夯土层,直到城墙的顶部。

为何在城墙中间,忽然出现一层卵石呢?这又不是黄河边的地层,会有古代河流湖泊的沉积;而且即便是湖泊沉积,也不会只有大小相差不多的石头。显然,这些石头是经过人工挑选的。一般来说,城墙上的石头,往往是守城将士们所用的石,但守军所用的石往往是成堆出现,而不是一层铺在城墙上,这样会给守军造成往来的不便,降低防守的效率。

走过卵石层的城墙,我们又看到城墙凹进去一块,竟然看到了用来加固墙体木料的遗迹。往前走,城墙逐渐在降低,很快就看到了黄河。文物调查数据显示:“三角城古城堡,位于中一村西的山梁上,北面是阎家门古渡,南面是大面积的耕地,东面则是黄河。古城遗址周长990米,西城墙长400米,西南角自南延伸出13米,尽头有角墩。北墙长210米,西北角筑有瓮城。东南面城墙沿崖头自然形势而筑,长达380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然,这些简单的资料,并不能说清楚古城的来龙去脉。

在城墙的尽头,则又是一个角墩类的建筑,而在角墩的边上,则是一个比较大的豁口,沿着一个陡坡,可直接走到城墙外一处比较低的苹果地里。从这个豁口的形状判断,似乎是城门的遗址了。

城门处并不是城墙最靠近黄河的地方。我们又绕过一段弧形的悬崖,向更靠近黄河的地方走去。路先宽后窄,最窄处一边是苹果园边的田埂,一边是断崖。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终于到了离黄河最近的山嘴上了。站在这里,我们才能大概看清这里的地形。这是黄河边的突出山崖,而坪地就顺着山嘴向黄河岸边展开,呈现出扇形状。古城堡,也自然依照着坪地的形状建造成为扇形。实际上,就是一个三角形的城堡。或许,这就是三角城之名的来历。

不过,古城的神奇,不仅仅局限于此。朋友说,在古城紧挨着黄河的山崖上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是我们离开三滩时看到的。从古城原路返回到村里。我们沿村中一个岔路口,直奔黄河边一条新修的滨河路。走不远,就看到了突出的山石,它是块高20多米,看上去很陡峭且单薄的巨大岩石。之所以说它是岩石,是因为在我们的眼中,它其实就是黄河边一块巨大且突出的石头,从侧面看它像一个巨大石龟。龟的后背上是一级级的石头台阶。或许是当年古城堡的守军,开凿了这些窄窄的石头台阶,便于盘查过往行人,或许是某些商旅开凿,以便往来两岸。

看完这处石头台阶后,我们对古城所在位置有个大体了解。这里是黄河岸边的台地,台地高约50米,以前黄河的水量是现在的五六倍之多,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之所以没有冲毁这处台地,正是得力于突出在河水中的巨大岩石。尤其是,这里居高临下,将黄河上下游的10里以内的情形,看得清清楚楚,易守难攻,居高望远,诚乃军事要地。而石台阶和古城堡则又表明,这处古城是专门为控制附近阎家门古渡口而修建的。

高居黄河岸边的古城,虎踞龙盘,如一头雄狮般,环顾四周,占尽一方地理优势。城墙中隐藏着的石,却又平铺在城墙半腰中,而黄河岸边人们开凿出一级级的台阶……所有这些留下了一个个谜团,究竟是什么人修建了这座古城,当年曾发生过什么故事?

有人曾问当地的乡亲。他们说,以前平整土地的时候,古城内曾出土各色铜钱,据说远的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五铢钱,还有崇宁、政和、宣和这些宋代年号钱。而古城边上人们还见过有明代古墓。所有迹象表明,这不仅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还是一个有神秘故事的地方。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城堡!

西夏人,曾经据守此地,

同宋、金对峙

关于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人们众说纷纭。各种说法,不仅没有揭开三角城的起源谜底,相反却增加了这座古城堡的神秘感,给它扑朔迷离的身影上,增加了更为神奇的色彩。或许是年代久远的关系,即便是当地研究地方志的人士,也只能在史志中找到有关这座城的只言片语。

就三角城的来龙去脉,我们找到了长期研究靖远地方历史文化的杜树泽先生,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并对三角城出现和定位提出自己的见解。

依据杜树泽先生提供的资料,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三角城被写入当地地方史料的时间相对较晚。比较早的记述是清康熙的《重纂靖远卫志》,其中的古迹篇中说:“三角城,在北二十里河北山上,古河西羌人所居,掘地每有铜钱,亦有用瓷罐、铜器盛贮者。”

从这一点上说,三角城的出现很早了,至少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靖远黄河以西的地方,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之后,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才正式设立各种行政机构,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范围之内。汉王朝不仅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体系,而且也将原先秦朝在北地郡、陇西郡范围内的,黄河沿岸各个重要的渡口进行了管理体系上的强化,有的升格为县,有的则扩建防御设施。在今天积石山大河家古渡,设立了河关县;在今天兰州西固的青石津古渡口附近设立金城县,等等。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秦代,这些古渡口就已经非常兴盛了,是谁最早开通了这些古渡口?已经说不清了。早在七八千年前,丝绸之路就已经有商队相互往来,那时黄河沿岸的渡口或已经出现了。在战国时期,先是月氏人占据了河西走廊东段,后来匈奴击败月氏人。在秦王朝之后,匈奴不仅继续同汉王朝对峙,还一度攻入萧关(今宁夏固原附近),烧毁了泾川县城边的回中宫。此时,这座黄河以西的古城堡和附近的阎家门古渡口,也就为匈奴所占据。而在月氏人之前,黄河以西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他们来源复杂,部落众多,只能笼统地称之为氐羌。

似乎可以这样说,秦人设置北地郡后,这些古渡口就为秦人和黄河对岸的游牧部族所用,而忙着东进,一统天下的秦人,他们西部疆域止步于黄河一线,而真正跨越黄河,更加向西开拓的汉王朝,才收编了这些古渡口。

那条清康熙年间的记载,还特别提到,古城中发现了大量的铜钱,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存钱的器物也不一般。这至少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非常富庶的地方。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这里地势低平,人们引来黄河水,开发自流灌溉,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盛产水稻和优质苹果的地方,尤其是水稻,它是三滩的特色农作物,规模极盛时曾达到万亩以上。

在大规模的电力提灌设备出现之前,人们改变一方水土的能力有限,只能遵从大自然的法则行事。所以,从远古时期的氐羌到明清时期,虽然时光跨越了数千年之久,但人们选择地形地貌,利用山川河流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河边台地上聚落遗址,其所处的地理优势,史前时期的先民们看到了,后来人也看到了。从西羌、汉、唐乃至西夏、金、明都在利用这座古城堡,因而也有人说这座古城建于夏金时期。

明代,人们在靖远一带设立了靖虏卫、修筑了长城防御游牧部落的骚扰。黄河边水源充足的河滩地就成为开荒屯田的首选。明正统二年(1437年)都指挥房贵,率领人们在古代会州的旧城址上,修建了靖虏卫城,大批驻军随之进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房贵动员人们开垦黄河边的河滩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监牧同知吕恒又组织人在三滩一带开荒。王之升撰《监督吕公开田碑记》有云:“见河北三角城一带,平旷堪垦,且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说者谓即汉屯田故迹。”可见,当时这里已经有大批农田的遗迹,此后这里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内可以生养士旅,外可以制奴羌彝”。

民国时期,今三角城渡口附近,原为阎家门黄河古渡旧址所在,乃靖远重要民渡之一,是通往一条山的重要渡口。红军会师后,红五军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的。

有古渡口,肯定要修建守护渡口的城堡。三角城和阎家门黄河古渡口,组成一整套防御体系守护着古渡口。那么,为何要把城堡建成三角形呢?

难道是西羌部落,

修建了三角形城堡?

三角形的古城并不稀奇,西北各地有不少的大体呈三角形的城堡,如榆中县三角城、金昌三角城,而在靖远县还有一个叫磨沟三角城。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古城堡都是四四方方的。为何会有三角城呢?

据说,人们最早修建城堡类的防御建筑,就是利用天然地形,选择河岸边或悬崖边的高地,这样便于防守,也利于取水。后来,防御类建筑在利用地形情况下,逐渐表现出个性。在三四千年时出现了一种环形防御工事,防守者的主要武器就是卵石。或许,这座黄河边的古城堡是这样出现的:它最初就是在这一带游牧的西羌人所修建的简易城堡类建筑。后来,随着时代变化,城堡主人不断地变化,城堡也不断被整修。或S,西羌人利用地形将城堡的基础,修建成三角形,后来者再没有进行改动,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固而已。在一次次的加固中,原先守军所用的石、木料都被用来加固城墙,这似乎就是那些石出现在城墙中的缘故。

岁月漫长,古城依旧,黄河边古渡依旧,笼罩在这座古城上的迷雾,依旧浓重。

上一篇:以美育美 美美与共 下一篇:优质、均衡,从每一所学校开始